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语言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论文内容

中国师范教育百年简论_师范教育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师范教育论文    收藏本页

【 标 题】中国师范教育百年简论
【英文标题】A brief comment on China's centennial teacher education
  WANG Jian-ju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ua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1,China)
【 作 者】王建军
【作者简介】王建军(1951-),男,江西南昌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内容提要】20世纪,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经历了由设置独立的“定向型”师范体系向设置多元的“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的过渡,尽管这个过渡才刚刚起步,但陈旧落后的教师培训理念严重阻碍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延缓了向多元“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过渡的进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行业的轻视外,师范教育本身的专业化程度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教师专业化的世界趋势,中国师资培训该向何处去,是今天教育改革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 要 题】师范教育
【英文摘要】In 20th century,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underwent atransition from the system of directional education to thesystem of multivariate"open"education.Yet the outmoded notionof teacher training stood in the way of progress of teachertraining,delaying the above-mentioned transition.That wascaused by the fact that the teachers were loodked down upon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level ofspeci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was too low.Along withthe world trends that eachers are to be specialized,what hasto be done with teacher training is a problem that should bepondered on in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关 键 词】学术性/师范性/教师专业化
  academia/teacher education/specialization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65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2)04-0005-08
  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来回顾上一世纪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时,不由使人想起了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件情:“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1]这位老先生虽然早已作古,然而“师何以还须受教”的诘问却像幽灵般盘旋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其影响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
  20世纪,中国师范教育发展一波三折,虽然在世纪末终于开始了由独立的“定向型”师范体系向多元的“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的过渡,但反对师范教育的呼声从未间断。
  清末的师范教育制度便是在那位老先生的诘难声中起步的。反对师范教育者认为,既然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分别与中学堂、大学堂毕业生的程度相等,那根本就没有单独设置的必要。但面对不可逆转的新式教育改革潮流,清政府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师资短缺的矛盾,坚持强调:“窃惟振兴教育,以养成师范为世基,故师范一途,关系至为重要。”[2]因而从学校设置、课程设置到学生管理,乃至毕业生服务年限等各方面对师范教育发展确定了国家主义的强硬基调。
  这一模式在民国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914年3月,教育总长在向大总统具呈建设高等师范学校的意见中对此说得很清楚:“近来国家多故,对内急于对外,故定教育行政之方针,尤应以力图统一为第一义。”在这一方针之下,“高等师范学校,为师范学校教员所自出,又为教育根本之根本,在前清时,由各省设立,办法不能完全,宗旨或有偏重,断无统一可言。惟有将高等师范学校定为国立,由中央直辖,无论为校若干,悉以国家之精神为精神,以国家之主义为主义,以收统一之效。”[3]在这一精神主导下,高等性质的师范学校由省立改为国立,中等性质的师范学校由府立改为省立。其他管理措施基本承袭了清末的管理精神,整个师范教育呈现着集中封闭的色彩。
  以国家行政手段来保障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性,来强化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这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的条件下,显然是必要的。然而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毕竟是由其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仅靠行政手段来强化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而忽视对师范教育本身规律性的探索,这只会削弱师范教育本身的建设和师范教育地位的稳固。清末民初师范教育所留下的这一隐患,终于在新文化运动中得以暴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以中学教育改革为重点,由此而波及到了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特色不显著而导致程度低下的现状成为教育界的众矢之的,要求取消师范的呼声也由此日益高涨。究其理由,有人归纳成8条:第一,师范学校的程度太低,不足应高深学问研究的要求;第二,师范教育独立,经济上很不合算;第三,师范学制是抄袭日本,现在不应仍袭此制;第四,现在的师资缺乏,应赋予综合大学以养成师范人才的责任;第五,师范学校太专门,与普通文化知识不能接近;第六,师范毕业生的成绩与普通学生并无差别,何必多此骈枝机关;第七,独立的高等师范,设备必不能完足,如归并大学,则可有完满的设备;第八,有志上进的青年多不愿入师范,如改为普通性质,则必可多收集人才于此途[4]。这些意见,说到底,无非就是强调师资培养并无特殊性,因而师范教育纯属多余。他们认为,一个人倘具有某种专长的知识尽可为师,教育原理并无秘诀,教育也并不是什么难懂的东西,因而教育科目之训练俱在可废之列。在这股思潮影响下,各地独立的师范学校纷纷归并于中学,师范生的公费待遇亦随之取消;高等师范学校除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其他高等师范学校或升格为大学,或归并于大学,由此导致了师范教育的严重滑坡。
  师范教育的衰落再次激化了师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矛盾。据1930年的统计,当时中等学校教师中师范大学毕业者只占4.39%,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者只占11.42%,二者合计不及16%,其余80%以上的中学教师都没有受过教育专业的训练[5]。这便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阮真先生指出:“中学国文科的师资训练,自停办高等师范以后,几乎完全没有标准了。”[6]陆殿扬先生指出,高等师范制度的取消,造成了中学英语科真正合格教员缺少的状况,“一方面教师须费长时间的暗中摸索,尝试错误,所学非所用,自感痛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试验改进时期,时间效率便不免有所牺牲。”[7]朱凤豪先生指出:教师不经专业训练,“一任其将来无师自通,自己摸索,以积得经验。此种办法对于个人,对于学生,殊属不经济之甚。”[8]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取消师范的声浪依然居高不下。1929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仍然强调“谋教授、设备之经济,学生择业之便利,兼为师范学生获得丰富之陶融起见”,师范学校无须独立[9]。1931年,国联教育考察团在中国考察后也提议,中学教师所受训练根本与大学教育相同,因而培养师资的任务“应由大学中之文学院与理学院负担之”[10]。1932年7月,国民党为压制学潮,借口“北平师范大学之内容、组织与普通大学并无大异”,命令其停止招生,从事整顿[11]。同年10月,教育部提出“将现行师范教育一律取消”的意见[12]。同年12月,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在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师范教育不应另设专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应立即停办”的提案[11]。与此同时,一个化名叔永的人以《教育改革声中的师范教育》为题,从知识的训练、教学技术的训练和教育学的研究等三方面,论述了“凡现今师范大学所施行的训练与研究,无不可拿普通大学来代替”的观点[13]。
  但是,因师资短缺而导致中小学教育衰退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在教育界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32年12月和1933年3月先后公布了《师范学校法》和《师范学校规程》,决定师范教育脱离普通教育,自成独立的学校系统。抗日战争的爆发,师资问题再度成为发展抗战教育的焦点。193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师范学院规程》,确立了师范学院实行独立设立和附设于大学之内的双轨并行体制。虽然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师范体制又有所调整,但在教育界人士的坚持下,师范教育的独立地位终于得以维持。
  借鉴半个世纪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确立了实施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的方针。与此同时,我国又构建了在职教师培训的各级教育机构,双管齐下,为给幅员广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我国普及教育提供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这一方针在这以后的50年间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师范的主张就此销声匿迹了。1960年在新乡召开的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有人指责高等师范因强调“面向中学”而导致了专业水平的下降,因而提出了“要向综合大学看齐”的口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张把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打通”,“融合起来”,“跳出师范的老框框”,否则“师范就翻不了身”的论调再度兴起,要求在校名中取消“师范”二字的风潮一度在师范院校中闹得沸沸扬扬。进入90年代后,这种思潮也并未消退。我们仅从李岚清副总理的三次讲话就可看出其中的严重性。1994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强调:“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办好各类师范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和特点。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有丝毫的动摇。”[14]同年10月,李岚清副总理又一次强调:“关于师范教育是我要说的一句话。师范教育现在是有一点争论,就是中国需不需要专门办师范教育,我看回答是肯定的,需要。我们中国这么大的一个教育,没有一个专门的师范教育来支撑,中国的教育是不堪设想的,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这是我们中国的特点和传统决定的,我们不能改它。”[15]次年3月,李岚清副总理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需要师范教育支持,师范教育的地位绝对不能动摇。”[16]
  当然,上世纪末的师范教育局面与上世纪初的师范教育状况毕竟有着天壤之别。经过一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中国通过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来保障了相对稳定的、专业思想比较牢固的师资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