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会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论文内容

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兴起与展望_会计研究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会计研究论文    收藏本页
 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传入我国,这既引起了我国经济学的革命,也掀起了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会计学的革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以湖南大学伍中信博士后、天津财经学院田昆儒博士、厦门大学杜兴强博士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功底,又掌握了现代产权理论和方法、眼光敏锐、思想活跃的杰出中青年会计学家,从产权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思考和分析中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过渡时期的会计问题等,取得了重大进展,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学产权学派,这既是会计学研究方法上的伟大创新,又掀开了我国会计学领域新的篇章。

  一、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兴起的背景

  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兴起,首先是中国改革的需要,是对经济改革的回应,同时,会计学理论的创新也是经济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以至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要件。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尽量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冲突和摩擦,使改革成本最小化,都离不开对存量利益的调整变动以及增量利益的实现进行恰当地反映和分配,而会计学以其货币计量性、综合性、真实性等特征对社会资源的流动、分配和配置方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会计原则的建立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保护各种产权主体的平等权益,会计报告的目的就在于平衡委托代理双方-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权责、利益关系。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国的会计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使他们能身临其境、近距离地观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产权理论、过渡经济学理论这些专门研究从一种旧的制度安排到新的制度安排以及制度变迁过程中产权界定、产权明晰的重要性并且对我国的过渡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的前沿理论的指导下,将产权经济学的原理融入会计学之中,以中国改革为剖析面,合理地确定会计改革的落脚点,协调改革中各平等产权主体的利益,实现合作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点,推动改革的进展,为改革铺平道路。

  其次,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兴起,同时也是传统会计学自身变革的需要。按照伍中信博士的分类方法,会计学的研究群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就会计论会计。其基本理论是围绕会计等式建立的复式簿记体系本身。在研究对象上,传统会计学注重研究会计符号,不关心会计符号背后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传统会计学侧重进行规范研究而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偏好逻辑推演。传统的就会计论会计由于研究的起点早、时间长、领域深入因而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会计学知识,为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打好了基础。第二类是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强调的是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并用经验数据检验这些命题的正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证会计理论克服了传统会计的缺点。它重事实、数据,轻视主观判断。回答“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在运用精密的数学方法对大量的经验事实做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理论体系上,除了会计学的本源理论以外,还大量地引入数理统计的方法作为常用的分析工具。但是,过度地偏向于实证会计,又会陷入“唯理主义”的泥潭,因为经验实证只有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才有意义,从经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直接得出的结论,只有与理论假说相联系,在理论指导下,才能从经验中得出规律性的可靠的结论。第三类,就是把会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式地研究,创建新型的渗透式边缘性科学理论。在理论体系上,它囊括了会计学和其它相关学科,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有关学科之间互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系。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以及经验实证法。而把产权理论与会计学相结合进行产权会计的研究,无疑是处于会计学边缘学科的顶峰,因为从理论上说,产权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其他经济学理论莫不与之有关;从实践上看,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有效的前提条件。因此,产权会计学为中国会计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它昭示着会计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产权会计学派兴起的直接催化剂。我国于1993年制订了企业会计准则,在此前后展开了对西方会计学、经济学的引进、学习和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加以综合和创新。而1999年我国颁布新的会计法以及制订新的具体会计准则之时,则掀起了第二次会计大讨论。会计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仅局限于会计领域内讨论问题已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必须跳出会计这个框框重新寻找出路,而这时科斯定理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恰当的契入点,科斯定理以其无穷的理论魅力和较强的解释力为我国会计指明了发展方向-把经济学引入会计学领域。它使我们透过会计的价值数字来观察它所反映的产权关系和权利流动。新理论的创新,缩短了我国会计学研究与世界发达国家会计研究水平的距离,把我国的会计学研究推入国际发展的轨道。

  二、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兴起

  首先,在会计学界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产权与会计的会计学家群体,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会计学家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了产权与会计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从会计目标出发的有:《从产权经济学看企业的会计目标》(王一夫,1997),《从产权的新视角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构》(胡凯,2000),《从产权组织形式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的目标》(李梅英,1999);从会计核算出发的有:《会计核算的产权功能研究》(伍中信,1997),《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钱廷智,1999);从会计权益出发的有:《从产权关系看知识企业会计权益理论改革》(马维华,杨红玄,2000);从会计准则角度出发的有:《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刘峰,黄少安,1992),《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交易费用理论的一种运用》(伍中信,1997),《从产权角度论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徐加胜,张培臣,1999),《从产权经济学角度论会计准则》(林钟高,刘永祥,1997);从会计信息出发的有:《信息、产权与博弈:会计监督的经济学》(伍中信,肖美英,1997),《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杜兴强,1998),《从产权经济学看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周峰,高存,1999),《完善产权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汤健,2000),《从产权角度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动因》(刘利军,李宏禄,1998),《会计信息与产权制度》(王莉莉,2000),《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会计学和产权角度分析》(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1999);其它类的还有:《试论现代产权制度下会计的地位与作用》(施元存,安明硕,1999),《从产权角度看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钟瑞庆,杨宏图,1998),《网络时代会计制度创新:产权界定与市场化》(陈冬华,2000),《产权理论是会计研究的起点》(聂会红,2000)。此外,伍中信的《产权与会计》及《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息与社会资本分析》、田昆儒的《企业产权会计论》等产权与会计理论专著已经开始结束简单的介绍、模仿阶段,以对现有的会计学理论的一般结论提出挑战的方式开展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这表明中国的会计学产权学派已经形成,并快速发展。

  其次,在会计学界提出了产权与会计的初始化概念-过渡会计学。众所周知,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及一般化是产权经济学形成的标志;以过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结合产权、制度、博弈等理论研究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般理论及其过渡规律的过渡会计学的初始化概念的提出并逐步走向一般化则是我国会计学产权学派兴起的又一个标志。我国从计划制度向市场制度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我国已有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会计学不能对这一工程浩大的革命给出完美的解释和作出积极的应对之策。会计制度变迁是一个“演进”过程,简单地照搬不是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正常秩序。只有在改革中强调“中国特色”,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方向的指引下,让千百万当事人去摸索、去博弈、去试行、去创新(见参考文献10)。因此,中国的会计学家们只有提出新的概念和方案,进行科学的逻辑分析和经验检验,才能对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问题作出有效的解释,进而为过渡时期会计制度的变迁找出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可行方案。中国传统会计学术研究会计学的过渡问题,不分析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只分析会计的技术变迁。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则透过会计表面的价值运动观察其后隐藏的权利流动即产权流。

  最后,在会计学界注重方法和方法论的改造,坚持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即运用新古典的均衡分析、交易费用分析、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种理论的突破和发展首先是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