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语言教育论文 -> 语文教育论文 -> 论文内容

打开一个语文教改的突破口_语文教育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语文教育论文    收藏本页

    记得1978年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大师之一吕叔湘先生曾尖锐地提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呼吁“这 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 成绩?”(1978年3 月《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当时,吕先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语文界的一声 惊雷。到了1991年7月,本人有幸听了我国另一位语文教育大师张志公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录音讲 话,他又一次尖锐地指出:“多年来,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的可以说变化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 变动……学生大学毕业了,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需要写,写不好;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就 是大家经常说的要写写不来,要说说不来……今天的语文教学要考虑到七八年、十几年以后需要什么样的语文 能力。现在社会发展很快……要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第二,做到学用兼顾,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是句自古名言,可是我们在语文课上没有做到。学语文,需要写,就能写;需要说,就能说。简而言之,我们 要在这两个方面有突破性的办法,一是在效率上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1991年7 月《在全国 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讲话》)本人认为吕先生和张先生的话说在了点子上,切中我们语文教学的时弊。本人 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证明,吕老张老的看法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吕叔湘先生教育思 想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1978年吕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由此全 国中语会决定1995年全国中语会第六次年会的中心议题定为“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
    近几年来,本人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和学以致用问题这两大问 题一直解决不好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总是达不到基本过 关的要求呢?——想来想去,得出了两个认识,一是这确实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教育思想观念问 题,牵扯到师资水平问题,牵扯到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材教法课的指导思想问题,牵扯到学校教育管 理问题、教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第二点由张志公先生的讲话想到,能不能在具体 的教学领域找到一个突破口,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于是就想到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冲破几十年来 “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模式,而代之以“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模式。
    基于上述第二点想法,从1995年6 月开始在山东省实行了大面积的改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实 验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教改实验点由80多处迅速发展为近300处,实验点遍 布全省各地,甚至波及其他有关学科。对这项教改实验,山东省已召开两次大型研讨会,每次到会五六百人, 部分兄弟省市代表也到会参加研讨。现在这项改革正方兴未艾,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
    二、“以教师讲析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
    几十年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讲析为主”,对此尽管不能全盘否定,但是,以现代 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权衡,它确实存在着若干弊端,这些弊端最直接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整个语文教 育事业的发展。
    从当前的多数语文课来看,其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 来,虽然有些语文课增加了一些课堂练习,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书面解答、阅读评点等等,这无疑是一大 进步,然而可惜的是这只是表现为少数,而大多数仍然是教师讲析占据课堂,上述这些“提问”“讨论”“阅 读”只占少量时间,有些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只是教师滔滔不绝讲析的一种“点缀”,实际上课堂的大 部分时间仍是被教师的讲析所占用。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 惯为主的基本目标。
    本人认为,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 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工具性(不论称之 为基本工具,或基础工具,或交际工具)。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 的,而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 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 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 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认为,现在这种通行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 身工具性的性质,排除了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吕叔湘先生说得好:“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 与练)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而不是练为讲服务。”(着重号是作者加的,1963年4 月《关 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现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味地“讲”,基本上抹煞了学生的“练”,这样教学 怎么能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呢?怎么能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一总的目的任务呢 ?正因为如此,本人认为,几十年来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实际上成为解决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以致用问题的主要障碍。
    (二)它抹煞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 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先进的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 ”。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 学习)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
    “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凯洛夫“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就 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到下课,从教学时间上看,有些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贯满堂,而多 数课是教师讲析占据五分之三或五分之四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说的时间仅占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而 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在讲析, 有些是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是教师侃侃而讲,学生昏昏欲睡,或者是教师讲得 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 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 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或说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 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便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 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 ,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 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 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 其为技能。”(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 基本技能,这个任务,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基 本性质、特点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 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体现语文学科 的性质,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 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 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 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同上,720 页) “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83页)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课 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 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 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