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振聋发聩的诗:糊涂的先生,“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晕、你说牛顿笨,你说爱迪生是白痴,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火轮,哪儿来电灯,哪儿来微积分。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
<-- 广告位:论文频道文章页面内容开始小矩形 -->
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振聋发聩的诗:糊涂的先生,“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晕、你说牛顿笨,你说爱迪生是白痴,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火轮,哪儿来电灯,哪儿来微积分。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把学习看的很重要,确实,学习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世界上有知识而不成功的人很多,同样,知识不多,却活得有滋有味的,也大有人在。是什么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幸福快乐呢?我觉得,知识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我去年接任了七年级一个新班,孩子们刚入学,不懂得规矩,似乎所有的天性都充分暴露出来了。有的告状,有的爱说,有的爱闹,个别不爱劳动不爱学习,甚至在课堂上都难以安静下来。说实话真正学习好的全班挑不出几个来,但我却惊奇的发现,这群孩子都非常聪明。我本想采取一系列严格措施,来治理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制度,什么是纪律,都变得老老实实的爱学习。我去过杜郎口中学,也读过有关美国课堂教学的书籍,更深知陶行知先生那首振聋发聩的诗的含义。于是我改变了初衷,我绝不能抹杀孩子的天性。我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和发掘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大胆发言,敢于说真话,上课也不必拘于形式,也不必规规矩矩的,但要懂得尊敬老师。成绩可以不是很好,但不可以没有理想和斗志,鼓励他们要有自己的主见,学会自主选择。因为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我更多的是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多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在无形的引导中,使孩子们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许多老师对此很不理解,甚至个别老师说我故意纵容学生。我一再表明了我的立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和善待每一位学生。我恳求老师们能够理解我的所为,更要理解学生所处的处境。我还在班里讲桌的玻璃下放了一张精心设计的教育名句,用来时时提醒每一位上课的老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爱学生。成绩并不是我们教育的唯一,更不应该是我们评价学生的唯一。
可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给一些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些“坏”帽子:“笨笨蛋”、“调皮蛋”、“道德败坏”等等,随意的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其结果往往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有些奇异的想法,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再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也并不一定都是错误。孩子向上向善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王晓春老师说得好,孩子不是实现我们“战略部署”的工具,他是独立的个人,他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错,义务教育是强制性的,不上学犯法,但那说的是你必须上学,并没有说你必须完成家长教师的指标。社会有权强制孩子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却没有权利强迫孩子达到一刀切的标准,那是反科学的,因而是根本做不到的。
教育应当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知识与道德要求。我们无权安排孩子的未来,也无权干涉别人的选择,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他只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是幸福的。我们应该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做最好的自己,活出精彩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