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案作者:本站   教案来源:本站整理   教案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收藏本页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三、强化训练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后事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9、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采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二、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这里是“使……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能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6、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朗读短文《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2、请学生找出该文段的语法知识点。
      如:①坐六尺簟:坐于六尺簟。②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③可以:古今异义,可以拿。④去:离开。⑤所坐者:所字结构,所坐的竹席。⑥悉:了解。
      3、请学生翻译划线的三个句子。
      ①你从东边来,所以应该有这东西,可以拿一条给我。
      ②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拿自己坐的那条竹席送给他。
    ③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


    第3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一、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主状谓补定宾
      词类: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数量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代词
    二、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写在《学案》上。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3)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4)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4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请大家看下列句子的翻译是否准确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6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8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9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10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11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正确。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12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13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14句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15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二、常见的固定用法举例,请大家熟记。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
      (2)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
      (5)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
      (6)安……乎?(怎么……呢?)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7)独……耶?(难道……吗?)如:“公于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8)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
      2、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
      (3)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
      (4)如之何……?(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不亦……乎?(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9)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0)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独……哉?(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4)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亦……哉!(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示揣度
      (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2)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
      (3)……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
      (4)……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3)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虞兮虞兮奈若何?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何可胜道也哉?
      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6、未报秦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
      7、夫晋何厌之有?
      8、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第5课时
    一、教学要求: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同音通假。如:“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
      ②双声通假。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③叠韵通假。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毒”的词义
      又安敢毒焉(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
      (五)、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四、解题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思“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
      2.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俊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3.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4.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郭)永以书抵幕府
      “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5、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未知词义
      例:收天下之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6.根据课本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再如:我校一检翻译题“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之。”其中“德”字“感激”义项在《五人墓碑记》文后练习中出现。
      7.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五、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六、复习小结
      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