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上册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三年级教案

    教案作者:不详   教案来源:教案频道   教案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收藏本页

    教案示例之二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 开端

    第(3)段—(12)段 发展

    第(13)段—(22)段 再发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

    (33)段 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珰、誓(愆)便(pián)言、(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迴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

    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附:板书设计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