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社会学论文 -> 三个代表论文 -> 论文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_三个代表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三个代表论文    收藏本页

【 作 者】李德全/余其铨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内容提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阐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脉相承,并且有着重大的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 键 词】生产力/生产关系/唯物史观/文化
【 正 文】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列宁称之为是马克思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由于唯物史观的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解开了历史之谜,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前进。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当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关头,对“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是对建党八十年来的经验总结,从而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从唯物史观发展史来考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如何一脉相承,又如何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非常重视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从1845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起,到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物质生活条件”是历史发展的根本条件,提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已逐步从生产力的发展中揭开了历史之谜。1847年,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观点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关系的概念,从而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看作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4页)。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公布于世,从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旗帜鲜明地公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内容作了经典性表述的时候,重申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作用。他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马克思非常重视生产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把它视为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也非常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他年青时代,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中就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在考察英国社会时指出,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是物质利益主宰一切。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党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围绕物质利益进行的。他说:“在英国,至少在正在争统治权的政党之间,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中间,是从来没有过原则斗争的;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47页)。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是为了物质利益而不是为抽象原则。恩格斯在1844年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时,第一次使用“生产力”这个概念,提出生产关系的思想。他说:“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同上书,第616页)。在恩格斯看来,生产力的要素包含着人和自然、劳动和科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最早把科学、技术看作生产力,并认为科学的进步,必然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繁荣。
  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的《反杜林论》和80年代的《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原理作了详尽的阐述。但是,最为全面和深刻的是在90年代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5-696页)。接着,他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经济是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社会意识形态。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又不是消极、被动的,除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之外,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社会的发展。恩格斯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列宁在谈及马克思如何发现唯物史观时也非常重视生产力,他说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首先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列宁全集》第1卷,第110页)。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特别注重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他说,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能消灭三大差别,也就没有共产主义可言。列宁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的任务,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全集》第36卷,第88-89页)。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的分析,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
  邓小平总结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论断,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邓小平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科技创新看作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当代,所谓先进生产力,就是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础上的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中的先进生产力的提出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特别是直接源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并且是对这个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论述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宽广而复杂的概念,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不是源于人自身,而是对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文化的内容,但大多数是从物质生产对精神活动的制约及其反作用来谈文化的源与流的。比如恩格斯在晚年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讲:“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6页)。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或从原始的、最终意义上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但实际上,社会意识、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不一定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意识、文化水平就高,也不一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文化水平就较低。往往出现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思想文化上超过经济上先进的国家的情况。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同上书,第485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化的源与流的论述是充分、深刻的,但较少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比较少作专门的集中论述。
  列宁很重视文化建设,并且把它看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保证。列宁在1921年10月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他把能否完成文化任务提高到政治高度来认识:“或者是断送苏维埃政权所取得的一切政治成果,或者是为这些成果奠定经济基础”(《列宁全集》第42卷,第195页)。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列宁有以下三个重要思想:
  第一,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观点。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9卷,第298页)。列宁认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化,必须首先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文化典范。自称为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人,是“用各种深奥时髦的字眼”在“伪造历史唯物主义!玩弄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52卷,第495-496页)。
  第二,提出以文化建设为中心。10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五年之后,即1923年,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出文化建设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