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经验启示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519(2003)06-0050-05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 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 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 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 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 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 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 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 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 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 的求索能力。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 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 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 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 为革命的同盟军,而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把 城市无产阶级作为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发展农 村根据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首先举行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等。为中国革命 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尽管东西方的国情差异日渐明朗,但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 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 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 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
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 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 《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1942年, 毛泽东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党内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得到了彻底清算, 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最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 思想,并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 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开始了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样 艰巨和复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成功地指 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 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断,历史的重任 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 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展开和发展,到党的十三大,通 过总结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 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 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 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社 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等。这些观点构建起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 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共包括九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 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 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 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 民、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 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 了又一次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 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 激烈。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 新问题大量涌现。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 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 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 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 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 之路。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就使其获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争取了现实的 合法性,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 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 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次飞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规律性的经验 启示,对于我们今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
消灭一切压迫和剥削,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的 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因而,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从根本上说,都贯穿着这样同一个主题。由 于这一主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所以,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内容和任务,而且又会因不同的国 家和民族状况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特色,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时 期的领袖人物或领导力量,必须首先立足于所处时代的背景,各有侧重地解决自己时代 的主要课题,保证这一主题的最终解决。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围绕如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课 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