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文史教育论文 -> 历史地理论文 -> 论文内容

论高中地理新教材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_历史地理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历史地理论文    收藏本页

高中地理教材怎样编写得更好,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已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本文拟侧重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需正确处理好的十个关系谈谈个人的看法。

1、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

地理教育史中经过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选择所形成的传统地理知识体系,其中的大部分知识仍然是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更加有效地引进地理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探索地理科学新领域、新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高中地理教材首先应从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出发,重视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的比较稳定、比较成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随着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改革进步,新的地理知识不断涌现,在上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当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前景,力求反映世界的最新面貌和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最新问题以及有代表性的广为运用的地理科学新的方法论、新的研究手段、技术等。可以分正文和阅读材料,将新知识予以分层次有弹性的介绍,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现代地理科学飞速发展的重大成就和远大前景,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地理学习动机。在高中地理课时偏少的情况下,要注意精选教材内容,无论是传统知识还是新知识都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切忌学习总量超限,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事实与原理的关系

地理原理是反映高中地理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地理学科基本结构的有关地理概念、规律、成因等理论知识。涉猎的有关自然、人文地理原理、概念是理性知识的基础。由于指导性强,应用很广,概念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可起到纲目的作用,占有较大的比重,并可贯穿于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地理事实表现为地理分布、演变、景观、特征的事实材料或地理现象,是说明概念、论证原理、分析成因、表现规律的基本内容。新教材要注意事实与原理并重,不能有“理”无“地”,缺乏分析研究基础,也不能有“地”无“理”,单纯描述,理性不强。对于某些概念、原理等理性知识,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阐述,要有足够的事实材料作为分析依据,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事例典型范例,以增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某些事实材料及实际应用内容,则要说明其指导作用和指明其中的原理、规律,并让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和加强地理知识,发展地理能力。

3、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与初中区域地理不同,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容易分解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孤立的系统。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虽然贯彻“人地关系”的主线,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的独立性仍然偏强,不利于体现现代地理的人文化、社会化倾向。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自然地理为基础,这种新指导思想必须贯穿教材的始终。一方面,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必须大量删节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不再偏重各自然地理分支的相对完整结构,将一些自然地理分支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人类活动的基础,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也必须删除与“人地关系”关系不大的人类活动的内容,不强调各人文地理分支的相对完整结构,将人类活动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重新调整和组合,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加明晰。因此,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改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整合,将这些现代地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以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为主的章节之中。

4、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地理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可专门开辟“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地理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5、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向注意这一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6、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在客观上又要求课程和教材要体现多样化,以往哪种对课程、教材内容统得过死的现象必须得到改正。新教材应在高中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考虑到国情的地区差异和市场经济需求,允许教材有一定灵活性。一要注意教材内容应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使多数学校的师生经过努力能教得了、学得好。二要在大纲统一要求下,可以编写各具特色、各种风格的教材,表现在教材内容上可以多样化处理,甚至涉及内容选材、体系结构等;教学要求上可以多层次

,有的教材内容高于大纲,有的符合大纲要求,有的略低于大纲;练习系统可以多类型、多档次、多要求命题,内容表述可以形式多种、推陈出新,以适合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达地区同欠发达地区不同情况的需要。三要加强教学大纲的弹性,教学要求及内容和课时安排上要留有余地,便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发挥教师教有所长。

7、系统性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学科课程一直是我国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其特点强调知识结构和系统,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相对一致性,优点是具有系统性和简约性。而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和自由度,具有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和个性发展的优点。这些课程模式(或类型)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编写中也有所体现。新编高中教材应认真研究和吸取这些课程模式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教材设计类型、教材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此,教材编写要注意渗透综合观念,联系观念,整体观念,避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简单化和僵化。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和教学主体情况,最大限度地利于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力图寻求、选择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途径及方式,谋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例如,直观与抽象,叙述与实例,讲解与练习,提问与思考,演示与实验等组织内容;直线式、螺旋式、问题式、归纳式等穿插编排。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积极思维、讨论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励学生求知欲望,为学生乐学、会学,教师愿教、好教提供条件。

8、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应提高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要注意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