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其他论文 -> 教育论文 -> 论文内容

浅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研究

论文作者:本站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教育论文    收藏本页
 [论文摘 要]在阐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含义及意义的同时,分析当前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构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实施途径。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1 创新能力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1.1.1 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能力是人独有的能力,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的事物的本质力量,是由主体各种能力整合而成的,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1.1.2 创新能力基本特征
  (1)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因此,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团队协作性。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跟智力因素有关,但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的协作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造潜能的发挥。
  (4)可持续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进行强化技能的实践操作训练过程中,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协作是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大部分学生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创新型实践活动,是依靠团队合作进行的,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多方面与团队成员、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协作互助来共同完成实践任务,从中得到了全过程的创新训练,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1.2.3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实践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1.2.4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有调查表明,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2 高职院校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环节的整体设计、实习实训基地、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等)、教学理念偏离,课程设置的缺陷、评价体系单一以及缺乏双师型教师等不合理现象,这些不合理的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归纳,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适合高职教育的整体教材建设体系与平台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通过以评促建、建设精品课程,高职教育界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如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1世纪高职各专业系列教材等;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定的实践课程,试图突破本科课程模式,走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建设道路。诚然也有部分院校着手鼓励广大教师自编教材。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教材的内容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本质的区别。
  2.2 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形式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2.2.1 实践教学课时数显得不足
  目前,特别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仅占总课时的30%以下。有的由于经费紧张,实践条件限制,不得不把实践性教学课时一减再减。即便如此,仅有的实践课时在具体实施中也难以得到保障。这种教学计划下的人才培养,根本达不到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2.2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在大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与学生沟通交流少;纯理论知识学得过多,实践部分不够。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就是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实习录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此一来,相应的实践教学就缺乏实战性和针对性,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
  2.2.3 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的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多所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这些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观念、建校周期、资金渠道、教学改革的滞后和不到位,都存在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有的虽然建立了模拟实践室,但应用得少,仅仅是作为一项“教学评估”所需的任务来抓,模拟实践室只是一项摆设,根本就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至于校外实训基地,有的还是空白,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实习的需要。
  2.2.4 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单位都把接受学生实习视为负担,特别是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即使找到相应的实习单位,但是大多数单位并不会让学生进入相应管理事务,怕泄露商业秘密。到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接触不到账册,到营销部门实习的学生看不到企业的客户名单,导致实习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学会计的同学毕业后不知道如何建账,企业应设置哪些会计岗位,有的连出纳业务都不能得心应手。
  2.3 “双师型”教师队伍明显缺乏
  高职院校缺少大批既有专业理念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实际企业公司工作经历。这样的师资难以承担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构建
  
  3.1基本原则
  3.1.1 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设计时必须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系统的分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的目标。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发展差异较大,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存在不同形式、不同水平的差距,关键在于要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分地域、分步骤、分行业性质来实施。 3.1.2 适应性原则
  由于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身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在构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时必须结合各校的特定情况,以期能切实符合人才的需求。所以在构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这一二维体系时必须重点考虑上述原则,否则高职院校自身运行特点而建立对接体系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3.1.3 资源整合与互补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各院校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源,但是由于各校以及校内的发展水平局限,这些资源都处于相对分割的状态。在建立二者对接的二维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将各种资源组合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从而达到系统目标整体最优化。
  3.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制度保障
  3.2.1 高素质的专业教学队伍培养制度保证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目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一部分是从原来中职学校转向而来,整体水平不高。另一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课堂的大学生,而这一部分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是明显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无法胜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因此,在进行建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体系过程中必须形成高素质专业教学队伍培养的有效、长效的机制。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一方面要求他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到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企业进修学习;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3.2.2 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保证
  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作为院校本身形成良好的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和老师参与,经费和时间上都要予以保障。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此项活动仅仅停留于口头,流于形式,雷声大,雨点小。这样就导致学生和老师都不敢放手去做,以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各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二维对接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形成良好的机制,以保证该项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
  3.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实施途径
  3.3.1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
  (1)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实现。在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体现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特点。
  (2)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亲身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时,动手动脑,可充分展示其创造才能,发挥其特长,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培养其团结协作、知行统一、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的能力。因此,要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课,增加选修设计实践、专题实践、自选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搞发明创造与学术科技创新。
  (3)调整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教学评价改革对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一些学生创新环节进行分析,对学生的一些创新活动给予学分上的认定,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普遍的导向作用,使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每个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设立的点缀性活动。
  (4)改革授课和考试方法。授课方式和考试方法关系到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善授课方法,由“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变枯燥无味的“要我学”为生动活泼的“我要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在继承现行考试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应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能力的考核。
  3.3.2 创新教育观念,丰富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式,巩固与深化实践教学的成果
  (1)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以崭新的、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观念,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个性的价值观。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创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包括强化独创性和多样性,承认失败的价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丰富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式,巩固与深化实践教学的成果。
  笔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第一,以专业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学科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渠道,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载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明确各年级教学重心,在于夯实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创新意识。
  第二,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重心是参加课程学习兴趣小组,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参加各种讲座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参加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结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申报有创新意义的科研课题等。
  第三,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这种以校外社会实践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是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下,根据相应的目标,以个人或研发团队的形式对工、农业一线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或暂时脱离校园进行创业活动,是旨在全面发展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和亲身实践进行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
  3.3.3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成功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资培训和在教育是关键。特别是经管类的某些专业是新开专业,许多教师是半路出家,既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与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要想实现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对接,必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力争实现100%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