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地理论文 -> 论文内容

青藏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探讨_地理论文

论文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论文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论文栏目:地理论文    收藏本页

提 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殊地理区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是否相互协调,关系到我国、西部及整个高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论文简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青藏高原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从高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互动关系的定量分析着手,提出人口增长较快、素质不高是高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资源较为富裕,但人口对资源压力逐步增大,是制约高原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人口与资源、经济匹配不当,承载力相对不足,构成高原持续发展的巨大负担;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严重威胁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是高原持续发展的潜伏危机;最后指出适度控制人口,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4-0297-08

  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远西部,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和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及甘肃甘南 4 个藏族自治州,土地面积 225万km2,1998 年人口 1021.42 万,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人口的 23.4% 和 0.85%。高原自然环境独特,生态系统脆弱,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发展极为落后。近年来,随着人口较快增加,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快,探索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途经,十分必要。

1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青藏高原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PRED) 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 20 世纪近 25 年内国内外多学科研究的主题,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最终接受的重要概念。自 70 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版了一些重要著作和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促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全球范围的环境与发展双重压力,如《增长的极限》[1]、《我们共同的未来》[2]、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和环境与发展大会[4]。特别是 1992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我国政府率先公布了 21 世纪议程的持续发展行动纲领。

  可持续发展具有 3 个基本层次:一是自然,即体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自身价值;二是后代,即实现未来的需求与目标;三是现代,即满足当代的需求与发展[7]。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因而,它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因子是人口与资源,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此系统的最终结果。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失衡,必将带来人口膨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最终也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其目标是发展,发展的手段是政策调控。

  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西部边陲,自然环境独特,生态结构脆弱,资源及社会文化景观丰富,但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在跨世纪转换阶段,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四大方面的目标,即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人口—社会)、效率与公平(人口—资源)、保护环境与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人口—环境)、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人口—经济)。探索高原地区在有限环境容量和资源支撑能力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模式,为解决在人口总量快速增加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青藏高原 PRED 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使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 3 个方面呈良性运行和发展,满足“需求、限制、平等”三大原则。具体讲,一是加强以社会有效需求趋势为导向选择开发优势资源和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在人口与资源、经济承载力的限制下选择资源和区位优势比较大、现有经济实力强的重点区域,实行非均衡式开发战略,形成若干经济增长极,并通过极核的扩散效应和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带动高原整体发展;三是注重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 人口增长较快、素质不高是高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

  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经济尚很落后,人口虽然尚未对高原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但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不容忽视,是影响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高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口发展缓慢。自公元 6 世纪至 1951 年的近 1500 年间,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人口总量增加不足 2 倍,而自 1951 年至 1990 年的近 40 年内,两省区人口分别增加 2 倍多,平均每年增加 1.8%。

  与世界及全国相比,青藏高原的人口素质低(表 1),文盲、半文盲率高达 57.5%。文化素质低,将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意识同文化素质有密切关系。文化素质的提高会增强人们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便于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者,很难适应科学技术层次较高的复杂劳动,大多数挤入已经过剩的农牧业劳动行列,加重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表 1 青藏高原与全国及一些国家人口素质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quality in the Qinghai-Tiber Plateau with that in China and some
countries of the word (educated person per ten thousand total population)

   青藏高原 中国 美国 加拿大 日本 前苏联 菲律宾 受过高等教育(人/每万人) 104 142 1492 1198 637 450 330 受过中等教育(人/每万人) 588 3138 3921 4313 227 3376   

注: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人口增长必然会加重区域环境容量的负荷,从而影响环境的持续发展。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 I=PAT 表现出来,这是 1992 年初联合国召开的人口、环境与发展专家组会议上提出的,式中,I 表示环境,P 表示人口,A 表示人均消费量,T 为技术应用于一个单位的消费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值[3]。事实上,影响环境的因素除上述 P、A、T 等“硬参数”外,还与体制、政府管理、政策法令、发展目标、国民素质等“软参数”有关。但无论如何,上述公式充分说明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人口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具有一致性。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 1935 年首次提出“爱珲(黑河)—腾冲线”,此线以西地区人口分布稀疏,东部人口稠密。这是因为西部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小,内部调节能力弱,相应环境容量小。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远西部,高山峡谷、戈壁荒滩和冰峰雪山,环境容量极为有限。因此,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对于高原持续发展至为重要。

3 资源较为富裕,但人口对资源压力逐步增大,是高原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资源丰富程度与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及勘查强度密切相关。尽管青藏高原相对于我国其它区域而言,其资源勘查强度还很低,但一些主要自然资源仍较为丰富,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森林、草原和水资源看,1990 年我国森林面积 12465万hm2,居世界第五位,高原为 1233万hm2,占全国的 9.9%,是我国目前惟一保存较完好的林区。全国森林蓄积量为 914亿m3,居世界第六位,高原林木蓄积量占全国 1/3 强;全国草原面积 22434万hm2,居世界第四位,高原为 14000万hm2,占全国的 62.4%,青海和西藏均在我国五大牧区之列;河川年径流量全国为 19.800亿m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