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教学教案 -> 政治教案 -> 政治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政治教案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政治教案    收藏本页

    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教学目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过程]

    1、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事例引入)一鸣惊人:

    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于是,楚国大治。

    (师)在这则故事中,楚庄王在莅政的三年中窥看民间的情况是为了什么?从哲学上看其意义何在?

    (生)略

    没发布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而是在窥看民间的情况,但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

    说明了要形成理性认识,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

    1、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板书)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要的前提条件(板书)

    (师)要获得理想认识,是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

    (生)略

    从“量”上来讲,需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质”上来讲,只有占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现象和错觉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丰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条件。

    分析: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所以,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从现象入手。要获得理性认识也得从感性认识入手。

    (师)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生)略

    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自己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可靠可用的,但个人的实践,毕竟有限,他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资料,也是可取的。

    判断: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分析:略

    [引导过度]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自然而成的事,请看课文的例子:

    第谷:20年详细记录行星公转位置。(感性认识)

    开普勒:刻苦计算提出太阳系行星的三大定律。(理性认识)

    牛顿:致力研究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思考和计算,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理性认识)

    问:为什么第谷不能得出理性认识来呢?

    (生)略

    这启示我们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只有在人的头脑里才能找到,这需要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这也是开普勒和牛顿成功的奥秘。所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也是关键条件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

    问: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生)略

    因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他们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

    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同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联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认识,往往真伪混杂,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就不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引导过度]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

    感性材料除了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外,还存在着无条理性和无系统性,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和筛选,把那些粗糙的、精细的分开,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切忌粗枝大叶,而被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所迷惑。只有这样的加工,才能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这就是“去粗取精”。――分主次

    “去伪存真”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人们感官自身的差异性,会使人产生一些错觉;还由于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本身也有真有假,特别是虚假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需要分析和鉴别。这个过程,切忌以假乱真,为假象所迷惑。――辨真伪

       “由此及彼”——叙拉古国王曾命令金银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国王却疑心工匠在皇冠中掺了假,但这顶皇冠的确与当初交给工匠的纯金一样重,国王即想检验真假,有不想破坏皇冠,于是他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最初,阿基米德也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到澡堂洗澡,突然注意到,当他坐到满满一盆水里去时,水从盆边溢到了盆外,同时也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来了,他脑子里灵光一闪,猛地从澡盆里跳出,来不及穿上衣服就狂奔回家。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后来到皇宫,他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皇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更多,这就说明皇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经过此次实验,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把洗澡时溢出的水、皇冠、与物质的密度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几种情形统一起来,找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共性,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找联系

     

    问:为什么需要由此及彼?

    生(略)

    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因此要上升为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还需要把这些感性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找出他们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由表及里——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和规律。――抓本质

    问:为什么要由表及里呢?

    生(略)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远未完成。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是对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是不足以指导实践的,只有达到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使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现象领域里,把表面关系弄清楚后,还应追问本质,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

    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我们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如马克思写《资本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能动的飞跃过程,那么这样才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呢?这也是这一框的方法论意义。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1)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第谷的大量数据的获得就是证明。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难,要持之以恒,这就需要有决心、意志和毅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开普勒和牛顿的成就就是证明。因为,

    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艰辛的事情,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就会半途而废,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二,思考加工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上我们讲了要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下面请同学阅读教材19页最后一段至20页第二段,看一看马克思是怎样写成《资本论》,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达尔文是怎样写成《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的?

    他们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了两个条件,从而通过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正确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时间允许,可结合教材内容,较详细地说明马克思和达尔文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的。)

    学习了本框的哲学道理给我们什么方法论的启示呢?

    生(略)

    3、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板书)

    (讨论教材第21页“小资料”中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联系自身的学习体会,分析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为政》篇,意思是说,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去思考,就难以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很有借鉴意义。其实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占有感性材料,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学习一些知识的过程,也当作一个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