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行政论文 -> 中国政治论文 -> 论文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_中国政治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中国政治论文    收藏本页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我们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命题,既是十六大报告的理论亮点,也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把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深刻认识和准确把 握对十六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论述,切实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提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 内在属性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 中取得的全部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它是政 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政治 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之“魂”,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精神指导;政治制度文明是政 治文明之“绳”,是政治意识的规则化和政治行为的具体规范。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 明之“形”,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也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的具 体体现。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崭新阶段,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 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内容,它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代表着人类社 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广泛的人民性和前途的光明性等特点,其核心 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 “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有机部分 。其中,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政治文明有 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时就指出:“物质生活 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不是将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所制约的对象简单地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是划分为并列的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与此相适应,文明应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表现为三个文明的协同发展。人类社会进 入文明时代的最初表征,不仅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剩余和文字的产生,而且还表现为阶级 或等级的分野和政治权力的产生。古希腊留下的文明遗产,不仅包括一度发展的商品经 济、自由探索的精神、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而且包括对个人自由和责任的 强调、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近代资产阶级创造的文明成果,既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 和民主、自由、人权的基本理念,还包括民主的政治体制和规范的政治运作程序。不仅 如此,政治文明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其它两个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 程。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看:1.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因为物质文明本身是无所谓价值目标的,但是作为人类意识的活动——政治文明建设 则是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所进行的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围绕着一 定的利益关系而展开的。2.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古往今 来,凡是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时代,必定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代;反之,凡是政 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必定是物质文明衰落或倒退的时代。凡是有远见的政治家都 十分重视安定团结的国内政治局面的维持与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 所以,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 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看:1.政治文明为 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凡是精神文明发展程度高的 时代,精神文明都是作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伴生物而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古希 腊之所以能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数学、天文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在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和城邦民主制的建立。 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从意大利兴起,是因为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近代欧洲政治精神,统治 者最早打破了封建传统,实行了新型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法。可见,政治文明建设是带 根本性、全局性的文明建设,没有政治文明创造的前提条件,就不可能有精神文明建设 的发展。2.政治文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保障。任何时代 、任何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治权力的扶持和帮助。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 ,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进步,尤其需要政治文明的牵动。没有政治文明发展所提供的前 提条件和政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总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 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脱离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设,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迷失方向和失去保障条件。
  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主要在于: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 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是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的核心与主体。它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共 同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社会与其它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在于 :它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资料与政治权力少数人的占有,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 和政治权力的民主化。如果一个社会在政治上不是多数人当家作主,正像在经济上不是 多数人占有生产资料一样,这个社会就绝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邓小平同志 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提出政治文明建设 的任务,强调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了与“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 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要求和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的提出,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 总结
  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 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从而阐明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不断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三大支 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主体结构。 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科 学总结,标志着我国的政治发展正在由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转移到通过政治文明建 设促进的轨道上来。
  综观人类政治文明史,大凡成功的政治改革,都是以政治建设的成果而载于史册的。 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打破了欧洲的旧制度,而在于建立了代表社 会前进方向的新制度。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注重建设,著有《法经 》,变法有序进行,终获成功。而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变法成果很 多,但由于忽视政治稳定和道德建设,使得社会震动过于剧烈,改革难以为继,吴起和 商鞅也分别被守旧派处死。同样,北宋王安石变法,虽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的坚强决心,并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没有把握好兴与革的关系 ,过分沉溺于变法的操作技巧、运作程序和实施步骤上,忽略了政治结构和政治心理等 方面的根本创新,试图用集中权力的方式去解决君权过分集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政治和社 会问题,使人们看不到改革的建设成就,结果改革最终失败。历史反复昭示:凡是以建 设为目标的改革,尽管改革看似并不彻底,但由于有建设的成果作保证,改革往往能够 获得成功;反之,凡是以改革为目的的改革,尽管改革的成果可能十分显著,但由于没 有建设的成果作保证,改革的动力一旦耗尽,就难免陷于失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改善了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健全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显示了强大的生 命力等等。但也必须承认,我们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成果存在明显的反差,这也是政 治体制改革“滞后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思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理论上 是明确的、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如在改革的性质上,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进行政治 体制改革,就是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我国的政治体制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改革的是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 群众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而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与苏联、 东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不同点,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 规模、改革的力度、改革的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