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质劳动为取材对象的劳技课教学,从开始新课导入到课中的技能训练,再到讨论总结的各阶段,处处充满创造的因素和题材,课程改革的活动课新板块,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我们在指导师范生进行小学劳技教学和活动课辅导中,开展多种途径的创造教育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让“创造”贯穿于劳技教学的各阶段,使学生得到创造教育的熏陶。
(1)?新课导入阶段。在新课导入阶段,特别是出示新项目之时,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动手愿望强烈,是引导学生开展整体方案方法创新的好时机。如“绒球”这节课,当学生看到绒球的各种用途后,马上会想到线状绒线是怎么变成球状绒球的,于是,如何绕法就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绕在手上,也有的说可绕在马蹄型模板上,还有的说可绕在圆环型模板上。学生设计了各种制作方法,制作热情空前高涨。用创造的技法导入新课,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2)技能训练阶段。对学生来说,新技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创新过程。
在技能训练当中,工具、材料和任务要求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实用绳结》这节课,对物品进行井字型捆扎,小的物品可拎起来捆扎,大的物品拎不动怎么办?可设计将物品推移到桌面边沿平转进行捆扎。所以说,在技能训练中,也是离不开创造设计的。
(3)?讨论总结阶段。讨论总结阶段更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已经过技能训练,作品也已完成,学生心中充满了劳动的喜悦和成功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指导课后的小发明、小制作,将取得较好效果。仍以“绒球”为例,当一个单色的小绒球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讨论怎样将小绒球做成大绒球?怎样将单色的做成双色的?除了绒线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等等。总之,教师要增强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让“创造”贯穿于劳技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创造教育的熏陶。
2.结合实际需要,开设专题设计----制作课,使学生在经历劳动技术全过程中,提高劳动创造能力,受到现代技术教育。
在劳技课常规技能训练基础上,或在完成了一组技能训练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在劳技课机动课时和相关课时中,指导学生经历立题一组织收集信息一方案设计----制作----反馈等劳动技术全过程,可大大提高学生劳动创造志趣和创造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现代技术教育。如在学校科技节的筹备期间,可组织学生接下布置教室的任务,从布置立题(科技灯谜室)到整体设计、选定(星光式布置),再到选料、分工制作,最后安装、修整。学生们经过课上的全过程指导和课后努力,既完成了任务,又受到了教育。
3.综合运用所学校术,?在劳技活动课、兴趣组上,开展小发明活动,进一 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造的题材多种多样,创造活动方式也是这样,有些则更适于在活动课、兴趣组上开展。如好人好事方面的小发明,技术项目精益求精上的小制作,技术项目的组合创造等,在活动课和兴趣组上,学生可充分发挥自主精神,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在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技术方案的创新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进行设计讨论中,要引导学生向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方向发展,在立题研究,对待和处置劳技成果上,也应如此。
二是技术是一把利弊同在的双刃箭。教学中绝不能选用超出学生安全能力的技术项目。对于学生力所能及但隐含有危险性的项目.在教学中也是不能开展发散、创新的,相反,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质量标准,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劳技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