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挖掘历史学科魅力,丰富人文素质培养内容
历史是“关系公民意识的关键学科”(见布什1990年签署的《关于教育目标的报告》),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魅力彰显人文价值,推动着历史学科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好史实、史观、史法三个层面的教育是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是把握好史实。史实是学习历史的基础,首先是教师要深入浅出、左右逢源地讲;其次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加强对学生记忆的指导、督促与检查;再次是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二是把握好史观。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大历史观”,把握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三是把握好史法,通过归纳、演绎、分析、比较等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
二、深化历史教学手段现代化改革,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要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措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1.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渗透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灵魂。在历史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史为鉴、服务社会,以情为主、情理相融”的教学理念,由此统领历史教学工作,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尊重差异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以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培养。
2.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勇于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导语,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若干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起来,使之能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从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入手,然后打出19世纪末的中国时局图,既能引起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也能树立“大历史观”。
其次,要精心组织教材。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材处理上,就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实践、探究相结合,体现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上;要以生动充实的史料作支撑,有效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好地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比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利用地图、图表等手段,将每一个列强修筑的铁路、开办的工厂、开采的矿藏、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勾勒出来,使学生了解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到了哪里,政治掠夺就到了哪里。
再次,要夯实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学生人文素质的生成性和建构性。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确保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板块;要保证教学环节的连贯性,使教学过程成为环环相扣的认知整体;要把握各环节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甲午战争的失败——政治借款——经济、政治侵略——中国殖民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同时了解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要精心设计结语。结语是教学过程的升华,重在总结提炼一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精髓,对后续学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结语设计要体现完整、精练的特点,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指导作用,对教学效果画龙点睛。比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的结束语: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国家主权被瓜分殆尽。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国已不国的局面,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苦苦探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一个又一个奋斗历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采取了故事激趣法、形象再现法、艺术表现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合适的方法辅之以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了以往历史教学单调、枯燥的格局,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