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生物论文 -> 论文内容

生物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分组策略

论文作者:本站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生物论文    收藏本页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及探究活动的流程,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是实现有效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表明,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小组的大小、小组人员构成、分组的方法、小组的运行周期、小组合作的评价方法等[1]。下面笔者谈谈在组织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活动时,针对上述因素采用的一些可操作性的分组策略。
    一、了解学生,确定依据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是分组的基本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3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教师随机分组或学生自由组合的分组方式显然都不能体现分组的基本原则。因此,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特质是科学建组的前提。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哪些特质呢?从理论上讲,分组时考虑学生的特质越多,如性别、年龄、智力、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家庭背景和兴趣等不可控因素,建立的小组就越科学,小组探究的效能就越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考虑的因素过多反而会加大分组的难度,所以在建立探究小组时,应该重点了解和考虑那些影响探究效能的重要特质因素,如兴趣、性别、生物成绩和探究能力等。学生对生物探究的兴趣可以通过观察或调查的方式了解;生物成绩可以参照学生的日常考试成绩;探究能力则需要编制相应的测试题来测试,编制的试题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与实施、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思与表达交流等方面都要涉及[2]。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组探究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而纸质测试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要单独了解学生的此项能力,可以参照学生实验操作考查的等级,也可以另行编制操作检核表来了解。根据了解的情况,依据每个学生的特质因素将其分为高(H)、中(M)、低(L)3个水平。
    二、优化组合,科学建组
    根据探究任务的不同,小组人数可以确定为2~6人。验证性实验等过程简单的实验,所需时间较短,2个成员便可完成,成员组合可采用“H-L”或“M-M”型;对于全程性探究等水平较高的活动,小组人数一般需要4~6人。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小组数则不宜过多,应该控制在10组内。因为小组数量越多,课堂教学越容易失控。以4人小组为例,在分组时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探究能力水平,每个小组的人员构成尽量采用“H-M-M-L”型。高探究水平的学生一般作为组长人选,而“M”“L”水平的学生要结合他们的特长,在组间进行调配。例如,若2个中等水平的学生都擅长表达交流展示,则应该将他们分在不同的小组。小组初步建成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和生物成绩在组间进行微调。例如,男(女)生不能集中在一组,兴趣强的学生也不能都分在同一个组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的做法不科学,但是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每个学生都想同班内经常交往的朋友在一起合作,而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学生也需要集体的包容与影响。因此,在调整小组成员的构成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气指数。分组时教师可以依据交往关系分析的调查步骤(Congdon,1978),由学生列出5个想与之共同学习的同学,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绘制出班级交际模拟图,理清班级中交际能力情况,并将学生分为高人气(H)、中人气(M)及低人气(L)三类[3]。依据人气分类对建立的小组再次微调,人气类型的组合也应该尽量保持“H-M-M-L”型。
    三、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有收获。组内的学生是异质的,即各具特色,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小组内的角色分配要明晰,组员的任务要互补。如果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在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在成立小组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探究小组的基本人员构成主要包括:组长、操作员、记录员和汇报员。应该选择组内探究能力强、人气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组长,负责组内的任务分配和协调监督,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探究步骤。一名优秀的组长能够带动组内全体成员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参与意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1~2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实验操作;1名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实验现象或本组讨论的结果;还有1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探究的结论与收获在全班进行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时就不用担心谁在组内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为了保证分工的合理性,教师应该根据之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了解情况,对组员的分工进行核实或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分工并非指绝对意义上的分工,探究活动的有些环节可以按分工明确职责,而有些过程则需要全体参与。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探究任务。表1为生物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示例。
   
    小组建立和分工确定后,应当对组员编号,并使各小组成员固定及维持在足够长的一段时期内,使组员相互适应。更为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以一个学期为小组的运行周期,这样才能够保证组员间相互合作关系的形成及各自角色的确立。尤其是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探究任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组员调整是不明智的做法。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等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探究水平和分工情况。以6人一组为例,在组内探究能力强(H水平)的组长都编为1号(兼操作员),H水平的撰写员(撰写报告)编为2号,M水平的操作员编为3号,M水平的汇报员编为4号,L水平的记录员编为5号,L水平的准备员(准备器材)编为6号。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直至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而公平竞赛又能够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动态调控,有效指导
    虽然我们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自主与合作意识,但这并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如美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者约翰逊所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从旁指导,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要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合作技巧方面指导学生[4]。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合作技巧进行指导,关注学生。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发展也是在师生合作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不仅可以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与质量,更能规范学生的合作行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在调控时,首先,教师要变革座位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为学生的交流、讨论与操作提供便利的硬件环境。例如,教室中的课桌排列可以由“秧田式”变成合围而坐,实验室中可以将操作台相对放置,安排座位时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坐在中间,相对较差或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坐在两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优生的辐射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顺利完成探究目标。例如,在课堂组织活动时,要形成竞争氛围,可以将各个小组分成对抗组合,让每个小组的同号相互竞赛,成绩计入小组。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可以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感受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最后,要实施动态管理,使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提升。这里的“动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小组成员不同角色的动态互换。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周期后,可以调换各自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作记录,让学生能够承担小组中的每个角色,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样就保证了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二是指不同小组成员同一角色的动态训练。将不同小组相同编号的学生临时组合成一组,合作讨论某一类问题,训练某一项技能[3]。每一位成员回到原小组中就可以讲解(示范)自己学会的一项技能,从而将探究技能分段训练,再通过不同编号的成员形成整体技能。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使每位成员具有责任感:成员必须把学会的技能传授给其他成员,从而实现全员提高。
    五、全面考核,多元评价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的评价措施,探究活动将收效甚微。对探究小组的评价应该注意全面和客观,即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目标的多维、评价形式的多样[5]。评价目标的多维指的是对探究小组的评价不仅应该注意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更应该关注情感目标的达成;评价内容的多元,指的是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不仅要测量探究能力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在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形式的多样,是指不要仅依赖纸质评价,同时要注意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不仅重视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过程评价。另外,评价主体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个人自评,还应有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对探究小组的评价操作可以从个人和学习小组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主要从3个方面考虑:(1)探究实验作业:组长在检查作业时,将作业划分等级,根据等级情况给小组成员加分,A等级的加5分,B等级的加3分,C等级的加1分。(2)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如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与同组的学生配合得怎么样,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否有积极的设想等。接着由教师对小组中各成员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探究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对学生的小小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每天,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适当地给小组加分或减分[6]。为了方便操作,课堂表现评价表一式两份,一份画在黑板一侧,便于教师课堂使用;另一份打印表由班长保存。(3)考试达标:每学期安排探究能力测试、操作考核和期中(末)考试。根据小组成员的水平依次划分等级,定出达标率。只要达到或者高于规定的达标线,就给小组成员加上相应的分数。
    评价学习小组也要考虑3个方面:(1)学业成绩:主要根据考试达标的情况来定。每次测试结束后,评选出先进小组,未达标的小组要在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反思,未达标的个人要主动找教师分析原因。每每这个时候,凡是为小组拖后腿的学生都很难过,无须教师动口,他们都会好好改进和完善,而认真负责的组长和其他组员为了小组利益也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2)操作能力:主要通过实验操作考核来完成。对于一些基本的或者重要的实验操作项目,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并依据检核表划分等级。对于操作不过关的学生,组内要首先开展互教互学,然后再次进行考核,直至过关。(3)活动情况:如哪一组最团结合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等。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学生,强化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