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语文论文 -> 论文内容

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体会

论文作者:本站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语文论文    收藏本页
一、关于学生分析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200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思想仍不过时。只要我们教师认真观察、分析学生,总能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如果教师善于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学生也能较好地配合,那么学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情况可能更糟糕一些,高中尤其如此,即使是班级里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好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更何况更多的学生程度不太好。孔夫子看见自己的一位学生白天睡觉,非常不满意地说“朽木之材不可雕也”,我们有的学生远有比白天睡觉更不像话,可是,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朽木。一方面,我们作为教师的这颗良心不允许我们轻言放弃;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转化这样的学生。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正像《为学》里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二、关于授课方式
    我想谈一谈我个人对“讨论”这种授课方式的看法。毫无疑问,“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关键词,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广阔市场。因为,无论在我们自己的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中,还是在去市里参加的教研活动中,学生的“讨论”几乎无处不在。我很纳闷,它不就是“一种”授课方式吗,为什么要堂堂用?也许它是一种最能在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授课方式吧,学生探讨研究,显得很民主。其实,“讨论”是一种交流,它应该有其必要的前因及结果,正常的环节应该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如果只为了场面的需要,在提出问题之后直接让学生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那么,在事实上就忽略了“独立思考”这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刚才说道,我们的学生大多程度不太好,如果不努力把他们引导向独立思考的境地,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他们将悠闲的隐匿于热闹的讨论环境中,而结果是几位较出众的学生进行“个人秀”,我想这与我们运用“讨论”的初衷是有悖的。相反,在我们特有的教学环境下,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进而再进行讨论,或者直接把思考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去引起课堂争辩,我想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又何必一定要贴上“讨论”的标签,为新课程虚张声势呢?
    三、关于教学目的
    刚才说到“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而如何“致用”,我想起码应该涉及两方面,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工具性,即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争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相互畅快地交谈、准确理解和表达情感意义,能够准确书写文字、按要求作文等等,以支持一个人正常的的生活和交际。注重人文性,即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文学艺术,力争使学生在这种艺术美的熏陶下,塑造出美的习惯、美的品质、美的人格。前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这种人文教育的最好注解。当然,“工具”与“人文”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偏废,在此不再赘述了。
    四、理想与现实
    尽管我们高喊的口号是“素质教育”,可是却不是人人都上了大学就有了高素质。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又缺少了教师和家长的管束,于是开始混日子,没有学到真正的能力,进入社会也就无法适应了。而且,在高学历旗帜的刺激下,我们忽略了素质的内涵,也造成了学历的贬值、时间的浪费。孔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看来只能在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内实施了,我们没有魄力和勇气让学生放弃大学去做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只能在鼓励全体学生努力考上大学的前提下再谈“因材施教”,可是这已经失去其本意了。“乘桴浮于海”是不可取的,只能在被框范的环境中闪展腾挪了。课改新风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机遇与挑战的存在,我大胆地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写了出来,但是限于能力与经验,这只是一己之见,纰漏和谬误定然有很多,希望得到各位同仁批评和指正。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