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语文教案-漫话清高教案-教学教案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收藏本页

     

     


    浦江中学 应元臣

    一、 教学目标与任务:

    1、 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 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 教学设计:

    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准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示。

    3、PPT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

    A、导入

    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傹劲劲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看了电视后说,她配清高,可见清高是有一定标准的了,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在这一课文里, 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附:介绍作者:(课件内容一)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B、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解决相关的字词音义(媒体展示)。

    音:勾当(goudang) 颍(ying)水 汲(ji)黯 

    怪癖(pi) 禅(shan)让 倪(ni)

    2、想一想,我国古代哪些人最容易被人们冠上“清高”的帽子。(文人士子)

    C、课文内容探究:

    问题思考:(媒体展示)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3、林和靖、倪云林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由许与陶,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3、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相关的内容)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唨不到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假清高的李白——一生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

    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

    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ဂ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D、讨论延伸: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