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15±10.48)岁;AO分型包括A型28例、B型51例、C型23例;致伤原因包括高处坠落伤33例、车祸伤42例、摔倒伤20例,重物砸伤7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25例。全部患者均经X线片检查确诊,骨折有不同程度移位。
按照患者伤情、手术指征和患者自愿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组35例,B组38例,C组29例。三组患者从性别、年龄、伤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跟骨牵引,开放性骨折患者首先进行清创缝合,并给予消炎、镇痛、抗感染治疗,待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术。麻醉方式均为持续硬膜外麻醉。
A组患者给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根据X线片检查结果进行体表标记,选择适宜长度的钢板,于C臂机透视下对照钢板长度,在体表标记钢板远近端的位置。在远近端分别做长约3cm纵形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软组织隧道,经近端切口插入钢板,并推向远端,钢板两端暴露于两个切口处。 在C臂机下行间接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采用螺钉固定钢板,并放置引流管,术毕缝合切口[2]。
B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以骨折端为中心,行纵形切口,分离软组织、骨膜,充分暴露骨折段。于直视状态下行手法复位。检查骨折断端复位良好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钢板固定、增加螺钉固定,固定牢固后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切口[3]。
C组患者给予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作一小腿切口,注意不剥离骨膜、与骨折块相连的软组织等。C臂线机引导下采用克氏针撬拨骨折端复位,复位满意后骨折块间采用骨片钉固定。如有缺损处可植入髂骨、人工骨等。两两交叉放置4枚带橄榄头的克氏针,方向与关节面平行。拉紧克氏针,并拧紧固定螺栓,切断克氏针。安置外固定支架,主体方向与骨干长轴平行,增加2根支撑杆以提高外固定架稳定性,附加螺钉夹连接立柱和支撑杆相连[4]。
全部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抬高患肢,尽早行踝关节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如骨折断端有骨痂形成提示骨折愈合,可开始进行功能锻炼。
1.3 判断标准
参照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评分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以100分为满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5]。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随访1年,三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A组发生感染1例、延迟愈合2例、畸形愈合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B组发生感染2例、延迟愈合1例、畸形愈合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C组发生感染1例、延迟愈合2例、畸形愈合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A、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骨折类型,约占下肢骨折的1%左右,骨折类型以粉碎型为多见,常合并软骨面塌陷、局部软组织严重损伤等。临床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以恢复胫骨长度、重建胫骨关节面、填补骨缺损为目的,以达到维持骨折复位、关节面重塑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并发症稍高,在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时应掌握好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