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论文内容

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_音乐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音乐论文    收藏本页

一、亚洲音乐的史料及其性质
东西方音乐的历史记载,在其形态的表述中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音乐本  身的性质与叙述音乐史料的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实际上也是构成音乐史特征的重要依  据。乐谱、传记、手稿等在欧洲的音乐史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它们在亚  洲音乐史中却并非如此,乐谱在音乐演奏和实践中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与西方音乐  相比可以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其数量也十分微少(相对来说中国和日本较多  一些)。但不同的是理论书籍、美术、戏剧却相当丰富。以中国为中心,日本、朝鲜在  一般的史书中以音乐制度、乐律理论、历史沿革以及音乐美学等的记录得到了充分地整  理和叙述。它与音乐家的传记不同,音乐史叙述的整体与音乐的本身同时得到记录。在  亚洲,除文献史籍外,考古资料也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  竽、瑟,三号墓出土的筑等乐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浙江余姚河姆渡遗  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陶埙等。除了出土文物外,美术上的壁画、浮雕等也  十分丰厚多量,我国新疆地区的库车、吐鲁番,甘肃的敦煌、麦积山,以及柬埔寨的吴  哥(Angkor)、印尼爪哇岛中部的婆罗浮屠(Borobudur)遗址等都记录了丰富的音乐历史  资料。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大量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丝绸之  路乐器实物,从公元752年收藏至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们都是现在世界上  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音乐文献史料
在亚洲的历史文献中,中国的史料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在殷商时期就出现  了甲骨文,春秋战国便有了大量记载音乐的文献著作。另外,从汉朝开始,在中国的史  料中,皇帝的敕撰史书可以视为正统的、高学术价值的史料。在这一类史书中以西汉司  马迁首创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为开端,形成了后来的“二十五史”,  被称作正史。它以纪传体编辑,体例上分为三大类:①以天子、国家大事的编年记录为  中心的“本纪”;②记录文物典章制度的“志”;③重要人物的传记,其身份从皇后到  奴隶兼有的“列传”。各项的分类之中有数卷“乐志”(“音乐志”或“礼乐志”)。书  中对各王朝的音乐(主要是宫廷、国家、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所享用的音乐)从历史沿  革、音乐制度,到律学、歌词等进行详细分述,但没有乐谱。除此之外,敕撰书中还有  专门记载文物制度的“九通”,即《通典》(卷141-147乐典)、《通志》(卷49、50、64  为乐志)、《文献通考》(卷128-148乐考)的“三通”与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  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六书,再加  上1921年成书的刘锦藻编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共为“十通”。此外,唐朝以后出现  了集历代政治、经济、艺术等之大成并进行分门别类叙述的会要体样式——北宋王溥的  《唐会要》(乐类共16个条目,32—34卷)、清徐松及其后多人的《宋会要辑稿》(乐类4  2—44卷)等是其代表性的作品。会要体属典志断代史的体裁,在分类上比正史更为细致  ,史料也甚丰厚,使用上十分便利。在上述的史籍中《通典》(唐)、《文献通考》(元)  、《唐会要》(五代)等与“二十五史”乐志构成了古代音乐史料的主体。其次,除上述  的正史外,春秋战国以来还出现了各种关于音乐的论著。以内容来划分,思想、美学方  面的有公孙尼子的《乐记》、荀子的《乐论》、吕不韦所辑的《吕氏春秋》(战国)、阮  籍的《乐论》(三国);乐律学方面有《管子·地员》、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所作的《  乐书要录》(唐)、蔡元定的《律吕新书》(宋)、朱载@①的《乐律全书》(明)、康熙、  乾隆敕撰的《律吕正义》(清)等;在古琴方面有蔡邕的《琴操》(东汉)、朱长文的《琴  史》、朱熹的《琴律说》(南宋)、朱权的《神奇秘谱》(明)等;另外从断代史来看,除  正史外,随笔、笔记、诗词以及小说等都是记载当时历史现状中不可缺少的资料,如有  关唐代音乐有崔令钦《教坊记》、段安节《乐府杂录》、南卓《羯鼓录》、(清彭定求  等)《全唐诗》,有关宋代音乐有沈括《梦溪笔谈》、陈@②《乐书》、郭茂倩《乐府诗  集》等。有关宋代音乐的除上述文献外,还有王灼的《碧鸡漫志》、陈元靓的《事林广  记》、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源的《词源》等,也  是研究唐宋时期音乐不能缺少的文献。另有元朝的戏曲曲艺专著、明代以后的大量乐谱  等都是构成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像这样全面系统的文献史料在印度、西亚伊斯兰教  地区以及在欧洲都很少,尤其是像“二十五史”、“十通”这样详尽、系统的史料书籍  ,为中国惟有的史料资源。
唐代以后,中国的学术、历史书籍得到了系统化的整合梳理,形式上出现了称之为“  类书”的体例样式,相当于今之百科全书。这类书籍大致有《初学记》(唐)、《玉海》  《太平御览》(宋)、《荆州稗编》《三才图会》(明)、《古今图书集成》(清)等。上述  书籍不管是敕撰的还是非敕撰的,它们都是从大量的古籍中被梳理、罗列出来,分门别  类地进行排列说明的书籍。因此,作为史料非常便于使用。但由于在各代的编辑过程中  有讹传、误抄的可能,使用中应以批判的眼光去对待这些史料。
在中国的音乐理论书籍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音律、音阶论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这同中国儒教的学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对古事件的解释存在着反复论述的倾向。这  一现象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初见端倪,像从《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汉  书·律历志》的五声、十二律、三分损益法开始,后由西汉京房的六十律、南朝宋钱乐  之的三百六十律、唐天宝年间的俗乐二十八调、南宋蔡元定的燕乐调与十八律,到明朱  载@①的新法密律,他们对三分损益法所存在的旋相不能还宫的理论进行了近两千年的  求索、换算。到了16世纪下半叶,当这个千年不解的转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时,却又被  束之高阁、沉睡于书斋楼阁之中。这些理论几乎都没有真正得到实践。
(二)乐谱
从中国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所遗存的古老乐谱大部分被收藏于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乐  谱是中国南朝梁琴人丘明所传(6世纪)的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的抄卷原藏于  日本京都市上京区西贺茂神光院,现归东京国立博物馆,为唐人的抄本。这是一种用文  字来表述古琴演奏的乐谱。唐代以后出现了减字谱的指法谱、奏法谱(tableture),很  多琴谱都被记录下来并用于实践。由文字所记录的奏法谱,约从唐代开始用于各种管、  弦乐器的乐谱。从中国传入日本最古老的乐谱,现藏于正仓院的中仓,是一份共有三十  七帖的古文书(写经纸纳受帐),这份经卷上标明的时间为天平十九年(747年)7月26日,  在其背面写有断简六行,即为《番假崇琵琶谱》亦称为《天平琵琶谱》。在琵琶谱中还  有773年(宝龟四年)以前传入日本的《五弦琴谱》(五弦琵琶谱,通称为五弦谱),现藏  于日本京都阳明文库。另外,20世纪初在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  图书馆的《敦煌乐谱》,又名《敦煌琵琶谱》,今存三卷。该谱的抄写年代为五代长兴  四年(933年),是唐、五代时期的重要文献。中国的乐谱,特别是琵琶谱于平安时期在  日本得到了传承。《南宫琵琶谱》或称《贞保亲王琵琶谱》、《伏见宫本琵琶谱》由宇  多法皇的敕令南宫贞保亲王所撰,完成于延喜二十一年(921年)。在乐谱的最后附载着  藤原贞敏于承和五年(838年)从中国传来的《琵琶诸调子品》(二十八个调,实际二十七  个调)以及贞敏的跋文。到了12世纪中叶的长宽元年(1163年)又出现了源经信所作的《  琵琶谱》;由藤原师长所作的12卷琵琶谱《三五要录》(1138—1192完成);与《三五要  录》同作者的藤原师长还完成了雅乐筝乐谱的集成《仁智要录》(1138—1192完成)。日  本平安朝以后的雅乐琵琶谱、筝乐谱等都得到了模仿和创作,并较自然地传承了下来。  但是这些乐谱由于对节奏记录过于简略,因此至今仍是学者们攻克的难题。
(三)朝鲜
朝鲜与中国地理相邻,文化交流一直很频繁,朝鲜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在史料  的记载方式上与我国有着相似之处。《三国史记》、《三国遗志》、《高丽史》、《李  朝实录》、《乐学轨范》、《增补文献备考》等史料以纪传体、编年体的形式构成主要  的官撰书。《三国史记》为记载朝鲜7世纪前的三国时期的史料,是了解新罗、百济和  高句丽历史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记述了这一时期受中国音乐影响而形成的早期朝鲜乐  器,如伽yē@③琴、玄琴及三竹等。但由于该史料成书于12世纪,离记事的时期过于久远,史料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应慎重使用。而15世纪成书的《高丽史》为纪传体,其中专门论述音乐的《乐志》部分是了解12世纪初期宋徽宗将大晟雅乐赠给高丽王朝后的历史现状,以及当时朝鲜宫廷中的唐的俗乐、宋的雅乐以及朝鲜固有的乡乐所构成的三乐在宫廷历史演变的重要音乐史料。《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