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论文内容

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_物流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物流管理论文    收藏本页

2002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规划纲要在分析我国人才形势时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人才是关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我国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中国物流业人才的状况如何,人才形势如何,我认为与全国人才的形势是一致的,可能更加紧迫。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62年这样描述过:“我们今天对物流的了解并不比拿破仑时代的人所了解的非洲大陆多,我们知道物流存在着,而且很巨大,但仅此而已。虽然在物流的各专业领域有很多专家,像运输和仓储,制造和保险领域。但最近当政府主管部门寻求两三位专家对物流发展作些切实的建议时,在咨询到的产业界、政府界、甚至大学中却找不到一位真正合适的人选。”中国可能已迈过了这一时期,但并不乐观。根据各地的初步调查统计,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资全面紧缺。我们可以简单地来算一笔帐,2000年底,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法人单位,制造业企业为126万个,建筑企业11.8万个,批发零售餐饮企业75万个,各类批发市场8.6万个,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企业6万个,共计227.4万个企业,扣除与物流关系不大的企业后约200万个,这些企业都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所以我认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当然物流人才是多层次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而目前各类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任务相当艰巨,就目前的物流人才的教育状况很难完成。

教育部提出,要进行中国物流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预测的研究,我希望立项后组织高校与有关部门高质量地完成。影响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物流人才的缺乏是关键性的,人才是战略资源,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根据美国奥尔良大学进行的全美物流业管理者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41%的人具有硕士学位,22%的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中国的差距太大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二、物流人才教育工程要抓紧、抓实、抓住

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研讨会,去年在大连海事大学召开了第二届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研讨会,今年是第三届,由江西财经大学承办,参会的学校与企业越来越多。在第一届会议上,我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推进,学历教育特别是高校本科学历教育推进得最好,已有37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0所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均为目录外),7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课程。但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特色,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差距较大。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面已铺开,但缺乏指导,比较混乱。上岗资格培训进展相对缓慢。总体上看,形势是好的,市场很大,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愿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开创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讲过,工作没有方向,等于瞎抓。工作没有抓紧、抓实、抓住,等于白抓。他们还教导我们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下一步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成立中国物流学会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这是民政部批准设立的。由我任主任委员,何明珂、任豪祥、吴元佑同志任副主任委员、王耀球、刘秉镰、黄友方、桂寿平、张锦、翁心刚、李建成等同志任委员,随着工作的开展委员可以增加。专业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指导组,一个是高等教育工作指导组,何明珂兼任组长,王耀球、刘秉镰、黄友方、桂寿平、翁心刚、张锦同志为副组长;二是职业教育工作指导组,任豪祥同志兼任组长,副组长暂缺;三是中专和职高教育工作指导组,吴元佑兼任组长,李建成为副组长。年底前把组织机构进一步加以完善。

专业委员会设秘书处,由任豪祥兼任秘书长,陈梅君、周雪松任副秘书长,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学会培训部。

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在中国物流学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主要是五项,一是开展全国物流人才现状调查、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二是组织有关学校开展物流教学与科研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指导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证书教育;四是组织物流教材编辑出版与师资培养;五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与国外相对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在教育部指导下抓好物流学科建设。这里我想引用李岚清同志2002年5月10日在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暨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话:“今后高校要把改革重心转向学科结构调整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充分运用高校前一段改革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造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要避免‘千校一面’,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这段话为物流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去年在大连会议上,大家对物流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共识,目前不少学校成立物流研究中心或物流研究所,成立物流系,有的正在筹备建物流学院,方向是对的。下一步要抓好四件事:(1)要组织精兵强将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我认为物流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2)要牢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一方面我们要扩大办物流专业的学校,但另一方面没有条件的学校我主张不要急于招生、上专业,滥竽充数会误人子弟。(3)要重点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等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现在已有一批中青年物流研究的尖子人物,我们将逐步把他们推到前台。中国物流学会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拟逐步建立物流学科带头人评价机制,我也希望大家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参与国家与省部级物流研究课题,写出一些高水平学术论文参加一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我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的成果申报由科技部批准设立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我深信,经过3-5年的努力,在全国一定会涌现一批中青年物流学科带头人。(4)物流产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产业,决定物流专业必须多层次、多目标、多模式。但重点是抓好大学本科,在抓好本科的同时,要重点培育物流硕士点、博士点,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对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物流管理人才我认为分三个层次:(1)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我认为,中远魏家福、中外运罗开富、中海运李克麟、中储洪水坤、大田物流王树生、宝供物流刘武等同志都是中国的物流企业家。我们应当去努力创造有利于物流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创造条件,举办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2)建设一支物流职业经理人队伍。党中央与国务院要求,“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我们已在劳动部领导下,制定了物流师标准,劳动部已经公开发布,分三个层次:助理物流师、物流师与高级物流师。今年四季度试点,明年全国推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引进世界贸易组织ITC“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证书,并推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职业经理培训证书”系列。有关协会也在推进这项工作。(3)培训量大面广的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我举一个例子,中远集团1993年10月5日宣布收购新加坡上市企业“孙集团公司”的615万股票,成为这家公司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中远投资公司在几年内快速发展,被新加坡《商业时报》评为2001年度10家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中远投资公司总裁季海生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是:“人才是海外企业发展的关键,利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中远能走向世界舞台,关键是拥有一批能胜任国际竞争的人才。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