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物理论文 -> 论文内容

基于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本站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物理论文    收藏本页
   学生在解有关联系实际或现代科技方面的物理应用问题时,由于叙述题目情境或插图用的篇幅较长,过程相对复杂,不少人无法快速地提取题中的有效信息,因而无法下手解题。其实有时并不是问题本身过难,而是考生在快速阅读后不知题中所云,无法找出解决此题的关键信息,这与考生自身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由《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物理部分可知,高考要求考生掌握五种基本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及探究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包含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及应用,且能通过阅读图、表找出该问题的主要信息及特征的能力。同时也应包含对于物理语言,科学描述,信息提取,材料取舍等一系列相关能力的考查。由此可见,教师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物理学科中的阅读能力是尤为重要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究其根本,无外乎就是帮助学生解决两个棘手问题,分别是“阅读什么”和“读出什么”,以下便是笔者对这两方面问题做出的阐述:
    一、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1.阅读什么
    “阅读”二字可分为“阅”和“读”来理解。何为“阅”?笔者认为可理解为“阅读什么”:
    首先当然是读教材,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例,本套教材语言规范准确,可说字斟句酌。阅读难度偏易,而且知识指向性明确,不易产生歧义。因此以阅读课本作为阅读能力的基础性训练是最简单易行的,笔者在后文对此提出了提纲式阅读法,可供参考。
    其次是侧重于训练学生在阅读类试题中的快速阅读能力。通常此类习题起点高,落点低。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要耐心,能否快速筛选出有效信息,不能被长篇的叙述、新的名词和公式所吓倒,学会类比转换。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理想的物理模型,将新情景下的问题与学过的知识相关联,很多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最后,学生可阅读与科技前沿密切相关的报道性文章,以及与社会、科学、人文相关的物理材料,如:神七上天,天宫对接,流星雨等科普文章。
    2.读出什么
    那么“读”又应如何理解?笔者认为可理解为“读出什么”:
    ①抓中心。读过一段材料后,首先应该抓住中心思想。如读课本时,学生能否抓住本节课有几个中心点,每个中心点又有哪些关键点,联系点,引申点。
    ②信息筛选。在获取信息时,学生是否可以鉴别出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或无用信息,即有目的去阅读。
    ③对于物理语言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在进行阅读时,学生能否读出话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提到“平衡状态”一词时,学生能否根据所学知识,反映出文中涉及的是哪种平衡状态:运动平衡,静电平衡,抑或是共点力下的动态平衡等相关问题。又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否能够从这个“间”字中,反映出产生力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即二者缺一不可。物理学科中文字叙述是极其严谨精练的,应让学生在阅读中,仔细琢磨某些关键字词的含义,这是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的。
    ④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必要基础,而且随着物理学习的愈加深入,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也就愈高。因此,在高考大纲中明确指出考生应有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能否利用中学阶段所学过的简单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例如:对于动量定理I=△p理解,学生是否能通过这个简单的数学表述,分析出外力F在△t时间内对物体的持续作用效果是促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因此,动量定理反映了外力在这段时间里的时间累积效应,与牛顿第二定律中力的瞬时作用效果不同。又如,在处理斜面问题时,经常要求学生通过比较μ与tanθ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受力状态和运动状态。因此,学生能否读出隐含在数学表述中的物理含义及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中的阅读方法
    1.提纲式阅读法
    高中阶段,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学习物理时间不可能独占鳌头,因此安排阅读学术文献、科技新闻报道显然不现实。如何在不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就地取材,选择物理教材作为学生的第一阅读材料是最合适不过的!在中学实习阶段,笔者经常发现很多学生有超前学新课的情况,学过之后,致使学生在正式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高。对知识一知半解,似会非会,造成了学习“夹生”的恶果。最可怕的是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等着教师讲,而不去思考,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几个规律公式,几种典型题,却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是得不偿失的,因为“思考的本事最重要”。针对此情况,笔者设计了提纲式阅读法,把阅读训练安排在学生的预习阶段,只要提纲编制合理,应该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大作用,会对实际教学提供较大帮助。
    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应在课前进行)。在教师精心编制的提纲指导下,首先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在预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新课时,教师可根据本节主干知识设计提纲,如下: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你知道他的观点错在哪吗?
    (2)请简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过程?这个实验有哪些理想条件?你知道理想实验的特点吗?
    (3)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表述的?想想这与初中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有何区别?
    (4)啥叫惯性?惯性的唯一量度是什么?
    要求:限时25min完成,可用自己的语言作答。
    编制原则:
    ①目的性明确,在提纲编制过程中要在极大程度上突出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但不能以定义或规律的简单填写作为问题答案。问题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即问题虽易但仍需思考。进行阅读时不怕学生不读就怕学生不想,因此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作答,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对于该问题确实已经做过思考,并且内化为自身语言。同时,训练学生边读边想,问题层层深入,使阅读既走“眼”更走“心”,也培养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所谓“三年一盘棋”,笔者认为提纲式阅读法可以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大难度。比如,高一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初期,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中心内容设计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但在高二阶段,可尝试让学生独立阅读,即放手让学生以模仿老师编制提纲的方式,自己去找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同时,教师从旁指导,不断修正学生在阅读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而完成学生从教师主导到自主阅读的能力过渡,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在读完一段文字后,可以快速筛选出文章有效信息、主要信息。
    ③严格控制阅读时间,要求阅读一节新课一般在20~25 min之内完成,要求学生阅读既有质量又有效率。
    ④用语可适度亲切,照顾学生的情绪,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完成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到自主地习惯性预习新课的过渡。有时也可有适度采取奖励措施,表扬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激励他人!
    ⑤提纲式阅读法应与高三学案式复习法区别对待:笔者所设计的提纲式阅读法旨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而学案式复习法是旨在复习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是系统化和深加工的过程,是一个由会到熟练的过程。二者训练目的不同,提纲编制原则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2.阅读能力类试题的分析方法
    学生常有反映,当拿到阅读量较大的试题时,看到题目那么长,心理就发慌,读后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问题,无从下手。因此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得分率很低。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又应如何应对?笔者认为读题训练时一般应抓住两个重点:
    ①抓关键点,文字虽长但对解题不一定都有用。训练学生能否迅速地提取出题中有效信息,能否分析出题目所涉及的应用范围、成立条件、物理现象等,能否理解某些词语中的言外之意,如“恰好”“匀速状态”“运动最长时间”“刚好运动”等词的深层含义。
    ②抓联系点,情景陌生不代表未见过相似情景。训练学生能否将已学过的知识与该问题相迁移,能否找到恰当而熟悉的物理模型表述题意,能否把物理过程分析明白,并结合题意转化为形象而直观的示意图,进而使问题“化难为易”,这都是值得教师重视的!
    三、结束语
    教师教得好,不一定学生学得好!很多时候教师问题虽讲过,但稍加变化学生就不会,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就在于学生听得多想得少,曾听过哈师大附中杨慧老师这样说:“你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懒”。教师一手包办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到有效信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发散,这仍是一个个艰巨的论题!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殊途同归: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付出自己的智慧,难题终会被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一并努力,一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