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化学论文 -> 论文内容

初中化学新课标_化学论文

论文作者:不详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化学论文    收藏本页

“十谈”课改

    一、推进课程改革,不能太急功近利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及科技的进步,课程将不断的进行改革。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教育的内在规律,是要让教育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有用的人。所以,课程改革的前提应该是保证教育过程的平稳、健康、正常。

    但是,目前好像存在着一些偏激与浮躁。把课程改革规定必须要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规定在一定时间段之内要出成果。不是探索课程改革所应该走的光明而有前途的道路,而是把课程改革当作一场疾风暴雨的运动,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力图追寻课程改革的光环与金杯。仿佛是教育官员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就一定能够跨上课程改革的同一个平台,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课程改革就一定能够把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部改掉。

    既然是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课程改革就不应该有成功和失败之说。按照内在的规律办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就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就必然是稳定发展的。教育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发展。稳定出质量、稳定出效益。

    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转变观念,改变行为,这一切,难道仅仅是指教师吗?其实要真正转变观念、吃透课程改革精神,首先是承担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

    但是现在出现一些奇谈怪论,“课程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教师,因为观念不转变,理念不新,教法陈旧,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

    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以应试为目的的现象,但是有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根子在哪里?如果教育行政管理者仅是把课程改革放在嘴上,不加大力度的领导。如果教育教学研究者不深入细致的去研究引导,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仅仅定位成考试质量。如果学校的行政管理者(校长)仍然是心系招生(吸纳优秀学生、广纳财源),心系考试(过分追求升学率,提高片面的社会评价学校的衡量标准和美誉度)。如果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升学率的高低。在这种状况下,教师们能够全身心的按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去组织教学吗?

    现在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工作,加大培训力度,要求教师持证(培训合格证)上岗。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均能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均能够认识到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不足。因为教师们都清醒的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必须掌握课程实施的技能。而在课程改革的初期,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高课程实施的技能,必须要通过相当数量的研究课来研究讨论,必须要通过相当数量的范例课来观摩学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能够根据课程实施初期的一两节课,就能够指责教师“理念和教学脱节,没有真正把握课改精神”吗?我认为不能。

    面对这种现状,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管理者就必须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就必须按照课程改革的规律,踏踏实实研究,实实在在开展各类“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

    如果非要谈谈课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最大的阻力是课程改革的领导者不具备领导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没有真正起到“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责、仍然用考试成绩这唯一的指标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我相信,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教师是真正的主力军。课程改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

    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习惯上用多少次表示),本次改革是第8次,课程改革将不断的进行下去。

    一大批有志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学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 多年来, 努力探索现代教育的规律,把握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理智、冷静的去设计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然而,同样有一些新生代的“学者”,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却大讲传统文化的不足;不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内涵却只讲国外的新名词;不了解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却抓住一点皮毛批判这个不是、那个不对,不了解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却变成了基础教育改革专家。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谈论原有的教育多少个不是,将来的教育多少个是。甚至于把原有的教育称之为是“扼杀人才的教育、是抹杀学生灵性的教育”。仿佛第8次课程改革不是在原有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下开展的,不是在中国基础教育厚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这些新生代的“学者”在荒芜的原野上所构建的。从这些“课程改革专家”的言论中感觉到,他们好像不是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人才,他们好像是浸泡在“洋奶”里长大的,只有国外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教育。

    所以,一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要理性的思考,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内在的规律,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教育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真正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同样,我们也希望一些课程改革的专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多一些平常心。

    我坚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改革将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之路必将是光明之路。

    四、课程改革不应该要求立即上同一个平台

    在课程改革起始阶段,有“大家均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要同时上课程改革成功的平台”之说。教育要发展,必然是稳定、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原有基础存在差异,发展就是不平衡的。

    差异存在是多方面的,有区域差异、经费差异、管理队伍差异、教师队伍差异、学生生源差异等。

    造成差异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其中教育策略造成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人说:“教育策略本身不会造成差异,只不过是有的人会利用策略,有的人不会利用策略”。实际上,有些教育策略的制定,好像对所有的区域、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有着天地之差别。就拿“要择校、上民办”这样一种策略,各类学校都能够运用吗?再如“高中录取以第一志愿为准”,道理上非常公平,实际上面对多年发展已经存在差异的不同学校,所招收到的学生就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

    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差异是短时间无法消除的,有的差异是永久无法消除的。相同的经费投入,产生的效益也是不一样的,同样也存在差异,由于差异的存在,造成教育发展极端的不平衡,所以教育部在加强对薄弱学校扶持的前提下,提出均衡发展的思路,非常正确。均衡发展不是让发展好的学校停止发展,而是让发展有缺陷的学校加快发展,努力达到高标准的合格要求。所以,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发展的思路,是长期工作的思路,目的是寻求发展,真正得到发展。这样一种思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同样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所谓的“条件不具备”、“课程改革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必然要上同一个平台”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于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中寻求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五、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会关注与赏识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点对教师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关注所教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否考出好成绩,教师必将回去研究考试、研究试题,力图编出几套突出重点、对路子的试卷。这样的教师,最后必然成为编题和解题的行家里手。由此可见,教师的关注,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对教师的成长同样起着作用。关注点不同,思考的问题不同,行为方式就不同。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如何关注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