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文学讨论 -> 纪实文学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荒诞岁月中的那些真实事

    文章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文章栏目:纪实文学    收藏本页

    【纪实文学】荒诞岁月中的那些真实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往事

     

    文/南岭山人

     

    一、艰难的“跳龙门”

      1、到县教育局拿到《大中专生分配通知书》,红了眼眶,两滴眼泪“啪”地掉在那盖有教育局鲜红大印的调令上。为了离开了脸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为了拿到了国家户口吃上了国家粮,这一天等了太艰苦太难的四年。

      2、1971年高中毕业,在文化大革命那个“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混蛋儿滚蛋”唯出身论的红色岁月,由于父亲莫须有的罪名,自己尽管在学校表现多么积极,毕业时也只能看到一批批同学去了部队、机关、工矿企业,拿到了户口簿,吃上了国家粮,自己则只能老老实实地回到农村那个“广阔的天地”里。

      3、回到农村,蠃弱的我“秀才”变成“瘦才”,在农活中经常遇到膀大腰圆的强体力的同龄人嘲讽的眼光。为了生活,为了离开,咬咬牙,一百三十多斤的担子终于能挑在肩上走上几里路;咬咬牙,成了生产队里最快的插秧手;咬咬牙,学会了犁、耙等全部农活把式;咬咬牙,成为了一名地道的庄稼汉,享受到生产队员一等劳动力每天十个工分的待遇。只有夜阑人静时,就象鲁迅先生笔下的“悄悄地躲在一角,包扎好自己的伤口,舔干身上的血……。”摸着手脚上的老茧新伤,无奈地看着从窄窄窗口外的月光默默地诉说着这样的日子何时到头。

      4、机会来了。七十年代由于人口的快速膨胀,村办小学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师资缺口的出现使命运出现了转机。通过拚命劳动积极改造思想,加上那些英雄老子的子女当兵的当兵、招工的招工去了,于是1972年我幸运地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即后来的代课教师)。

      5、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使我倍感珍惜,同时也重新燃起了改变命运的欲望。

      6、那一年,由于邓小平的复出开始抓科技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用武之地的我积极忘我地工作,晚上别人在打扑克喝酒吹年聊天,自己却认真地备课批改作业。空余时间偷偷地写些短篇小说,并不知天高地厚地往县、市一级的《革命文艺》投稿。

      7、那一年,学校出了两大新闻,一是用我教的班级学科教学质量在全公社(即现在乡镇)位居前列;二是市《革命文艺》编辑部拟采用我写的一篇小小说,因此县文化副局长亲自到学校找我改稿。

      8、随着林彪在蒙古温都尔汗摔死后反党集团的复灭和邓小平的复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1973年国家提出要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并开始文革后的大中院校恢复招生。招生形式以考试和推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公社的预考中,我的考试成绩排在了第二(第一的是老三届即六六、六七年高中毕业的毕业生)。

      9、人总是要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公社革命委员会的大中院校学生资格审查推荐会上,父亲的那些莫须有的历史问题又被摆上了桌面。取消了推荐读大学的资格。如果不是那位有正义感分管教育的革委副主任据理力争,推荐到中专就读的机会也差点与我擦肩而去。

      10、虽然沮丧,但“跳龙门”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在父母和学校几位老教师的劝说下开始复习功课,准备参加全县大中院校招生的文化考核。

      11、在县城工作的几个高中同学那年也被推荐。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聪明的他们每天晚饭后骑着单车来到我家找他们原来的“秀才”给他们辅导复习。当然他们来的时候没有忘记带上点水果香烟慰劳品-----他们知道我缺这些。

      12、感谢命运的眷顾,幸亏不是大学推荐生。文化考试刚完,辽宁考生张铁生成了“白卷英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又成了大中院校招生的主旋律,文化考核的成绩单一夜之间成了一张废纸。全部上大学推荐生必须重新政审和推荐。我是中师推荐生因此得于幸免。

      13、虽然终于离开了农村但却没有被推荐上大学的那种喜庆。收拾好行装又回到了校园。

      14、到校的学生年纪参差不一悬殊很大,年纪最长的35岁,我算是班里最年轻的。为了跳龙门吃上国家粮,拿上国家工资,我们这批“工农兵学员”历史地走到了一起。

      15、这一年,两个哥哥婚后分家另起炉灶,而父母还要供养三个妹妹上学,家里的日子因此过得非常艰难。好在那时的大中院校是由国家负担的免费教育。好在上学前前领取了当民办教师的工资,第一个学期很快地过去了。

      16、为了解决第二学期读书的零用钱,寒假时没有到同学家串门,没有到外面游历,通过熟人介绍到木场打零工扎木排(我们县是林业县,林业资源丰富,每年都用大量的木排运输方式把木头运往省城广州)。寒冷的冬天,借了一条水裤站在齐大腿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一天干十个小时,回到家整个下肢都几乎被冷得麻木暖和不了。

      17、次年第二批学生到校。新生中多了一批美丽年轻活泼的姑娘。青春的萌动吸引了我们这一届多少学员的眼球,他们成天地围着她们转,向她们献殷勤。

      18、同样的青春萌动,同样的追求,但是我不能,也不敢。不能是因为我没有多余的零钱去讨这些年轻的女生们的欢心。不敢的是学校有规定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因此不管同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女同学向自己投来多少热情的眼光,我只能把恋爱的冲动和欲望深深地按捺到心底,表面装作象木头疙瘩一样无动于衷,因为我想起在农村的艰难的日子;想起冰冷的河水和麻木的脚。以至有同班同级的几个开始对我很好的女同学在低年级而后来成为我妻子的面前说了我不少的坏话,其中一条就把我说成是一个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什么都不懂。

      19、终于熬出了头,四年的忍辱负重,四年的勤奋努力,四年的克制忍耐终于等到了这张“跳龙门”的调令----尽管是到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小乡镇当一名教师,只要是彻底离开农村,这己经足够了。

    二、苦涩的“吃皇粮”

     

      20、一个铁桶装完了所有的行李。揣着报到证,坐上了前往将要工作的澄寨人民公社(现在的澄寨乡)。

      21、澄寨是广东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的一个小镇,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深山老林中几个人合抱不过的大树比比皆是。但交通非常不发达,直到六十年代末为了采伐这里丰富的林业资源,才由省林业部门修建了一条简易的林业公路,也成为镇里对外联系的唯通道。

      22、澄寨地大人稀,全镇人口仅八千多人。由于人口少,每天到澄寨镇只有一些班公交车。

      23、公交车沿着之字形崎岖简易的林业公路慢慢地爬行。山区的景色很美,鸟语花香,偶而看到半山腰星星点点的人家房顶上冒出袅袅炊烟, “远上深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杜牧的描述似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24、然而,想起从此离开了县城,离开父母,想到以后将长期与深山老林相伴,心里又不免多了一份挥之不去的烦恼和惆怅。

      25、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眼前是一条不足100米长破破烂烂的小街;街两边是以木头搭建的房子,只有一座两层高的混凝土的建筑物(刚落成的供销社)。没有车站,公交车靠着供销社旁边停了下来。

      26、就在还在打量小镇的时候,公交车一声喇叭响回县城去了。回头一看,同车乘客全走了,小街空荡荡的。早上供销社还没开门,好在遇到一个去田里摘菜的老太娘的指点才知道去公社的方向。

      27、公社的教育办主任刚吃完早餐,看到我的到来说:“前几天己经通知学校到车站去接新教师,不知他们怎么回事为什么没去呢,好在班车没晚点,要不然迟点我又下乡去了”。说归说,好心的他还是很快地把我带到了澄寨中学。

      28、学校在小镇不远的山岗上,简陋得难于想象:没有校门,课室是土坯墙,瓦盖屋顶透着光。宿舍是土椿墙,厚木门,小木窗,旧楼板,用力一踩吱吱响。

      29、后来才知道这些宿舍是五十年代“大跃进”时代建的为孤寡老人养老的敬老院。六十年代初敬老院解散后一直空着,近几年为了办中学就把这里利用上了。

      30、在校长的房间里留下了手续算是报了到。校长告诉我分配我教初、高中的化学。听到这个安排使我惊愕不己,能安排到中学工作虽然感到非常庆幸和荣幸,但要教全校的化学这却又使这个在动荡的年代里完成初、高中和中师学业,肚子里没料的我心里忐忑不安。但对那个年代服从是对党的忠诚,因此不能也不敢跟组织“讨价还价“。

      31、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后勤领取物品时,除了教科书、备课本纸张墨水外还有一瓶煤油和一盏煤油灯。原来这个乡镇还没有通电,用的是自己发的小水电,由于水源不足,每天晚上九点钟停电。

      32、看似荒诞不经的事,但却是实实在在。因为在那个年代,大中专院校由于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而学校却由于人口的膨胀在扩张(每个乡镇都办起了完全中学),师资出现了空前的奇缺。

      33、澄寨中学没有化学教师,虽然那是个不重视教学的年代,但化学课还是要开的。当公社教办了解到我在中师学习成绩不错所以才补上化学教师这个空缺。

      34、这种安排现在看来是啼笑皆非,但在当时那可是习以为常。后来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当老师教历史,当讲到鸦片战争时不认识“鸦”字竟读成乌片战争的笑话传遍整个全县。

      35、拿起了教科书,就象行走在深老林怕遇上老虎的那种心情和感觉。为了能够面对学生,为了能够把课讲下去,为了能够在中学混下去,只好硬着头皮艰难的“自学”。每天晚上一遍一遍地看教学参考书,一边学习一边备课。

      36、晚上九点停电,点亮了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勤奋地在备课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上床。肚子饿了用酒精炉煮上一点面粉团子宵夜。

      37、对有些实在无法弄懂的问题只好利用星期天(那时候是单休日)回到县城找到自己以前的老师请教。

      38、现买现卖收到了预想外的效果。在课堂上学生看到我不用看书本和备课本就可以把一节课讲得头头是道、在课堂上故弄玄虚的提问让学生叹为观止,使所有学生佩服得是五腑投地。越多的赞叹使我心里越多的苦涩,有谁知道课堂上讲知识的我也就是昨晚才学到手,而且有些还似懂非懂呢。

      39、虽然吃上了皇粮,在那个年代,国家干部每月三两油和27斤粮食一斤肉的指标,机关人员还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改善生活。教师虽划入干部行列但却是“臭老九”,因此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过日子。

      40、好在乡镇小,国家工作人员少,县城人在这里工作的更少。因此很快就跟这些人混熟了。每月一次的放电影朋友们己经给我占好了位置;可以用没用完的布票换点粮票;可以用粮簿买难买的面粉;可以每月多买到斤把白粮和块把肥皂;买猪肉时可以不用全买上猪肝瘦肉(要买有肥肉的用来煎油以解决有客人来开小灶时的用油);遇到公社管食品的负责人高兴时有时还可以批几斤肉食指标。特别高兴的是认识了到山里来拉木头的一帮司机,可以经常搭顺风车回到县城,有时还可以带些家里缺的柴火回去解决父母的困难。

      41、经常夜静更深看着从小木窗射进来的月亮,心里在不停地在想,难道这就是吃皇粮的全部;难道青春年华就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慢慢消耗殆尽;难道这辈子就要注定和大山作伴,以绿水为友老死终生。带着不尽的无奈和惆怅,带着苦涩想累了慢慢朦朦胧胧地进入了没梦的梦乡。

    三、远去的大学梦

      42、第二年,师妹毕业后也分配到了澄寨镇当小学教师。

      43、以前在师范学校我和师妹同在宣传队,我是副导演兼伴奏,而且喜欢画画,多才多艺在她心里留下了好感。现在机缘巧合一起在偏僻的山沟里工作,没有更多的年青人,也没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去消磨时光,于是很快地就走到了一起,很快就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在那红色的岁月,革命化简单的婚礼完成了结婚的过程。

      44、第二年女儿呱呱落地宣告结束了生活朴素的二人浪漫世界,低微的收入使本来就拮据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岳母看到我们生活实在窘境,经常在趁墟的时候带一些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接济我们。

      45、一九七六年“四人帮”倒台后的第二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主持科技教育工作。一九七八年一条爆炸性的新闻震动了全中国:在全国恢复高考!这一消息沸腾了全国,沸腾了所有35岁以下的年青人。可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大学是我儿时的梦,但招生条件是工龄满五周年的才可以带薪上学。囊中羞涩的我看着憔悴的妻子和瘦弱的女儿,报考大学虽然一步之遥但却是墙上画饼井中月。

      46、瓣着手指头算了算,再有两年自己也够五年工龄可以带薪读大学。于是买回了一大堆高考复习资料,认真准备着参加一九八0年的高考去圆大学梦。

      47、第二年全国高考结束后,国家规定只从应届毕业生招收大学生,在职人员主要以函授教育、电大教育、工人业余大学教育为主,同时取消了满五年工龄可带薪上学的规定。正儿八经的大学梦彻底破灭了。

      48、同年,函授教育开始铺开,我成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第一批函授生。前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每次考试的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49、恢复在应届毕业中招收大学生,升学率、高考录取率很快就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为了抓质量,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单科成绩平均分每年都在全县进行排队。

      50、油灯下的付出使我教的单科成绩每次都排在全县的第二名,但这个教学质量却并未给我带来好运。一九七九年马市中学的高中化学教师调回广州,本来被调往全县最高学府的我被改调到该校补缺(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大专院校基本没有招生,因此当时的理科教师非常紧缺)。

      51、以为可以回到县城工作高兴的我一转眼变成了沮丧。朋友建议找教育局长求情看能不能留在县城。没想到教育局长的一句话很快就将我打发走了:一个中师生怎么可能调到县重点中学去呢!这句话象刀子一样狠狠地戳痛了我的心,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离开教师队伍。

      52、一九八二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困难,我终于调回县城的中学。同年,大学专科函授毕业并成为全县完全中学中学历最低、年纪最轻的教导主任。

      53、尽管我在工作上认真积极,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成为仅次于重点中学的第二;尽管自己在全县小有名气,但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几年前教育局长教训的那番话恍如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在阵阵发痛,函授大专毕业难于克服无法自拔的自卑感,随着一批批本科生的到来,我意识到是应该离开的时候了。

      54、不停地到教育局磨嘴皮闹调动,一九八六年,抛却十一年在教师队伍中的努力,抛开在教师队伍赢得的辉煌,在校长、同事、学生们依依不舍的眼光下离开了曾经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辛酸、为之落泪的教师战线......。

  • 上一篇:大塘河的故事
  • 下一篇:局长的荣耀
  •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