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文学讨论 -> 古典文学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学海观止》(《琵琶行》篇

    文章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文章栏目:古典文学    收藏本页

    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学海观止》(《琵琶行》篇(二)

        

                                                             久  久 


     

    白居易,唐代闻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续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

    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边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漂亮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漂亮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边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漂亮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同是天边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边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当胡锦涛总书记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总理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时,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战先生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线。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确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暖和、深厚。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同是天边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艺术精品,人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表现了诗人对被压在最下层的艺伎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伤感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呼应,使白居易不能不联想起他自己遭贬流落的命运。

    然而,这首传世绝唱的奇妙在于,作者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描绘,在诗中却是淡入淡出,只把一怀愁绪倾泄在琵琶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凉身世中。《琵琶行》所以能响彻千年,大概正是这种悲剧美的力量。

    

    《琵琶行》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二年,陈寅恪先生称它为“为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道出了作者当时无限伤感和不尽苦闷的心境。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琵琶女的登场打造了一个自然和人文相匹配的舞台。瑟瑟的枫叶荻花,茫茫江面上的寒月和“无管弦”的对饮,正是人物悲凉心绪的写照,并且,这是在秋季——一个很让人伤怀的季节。可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然而,正在这时,竟“忽闻水上琵琶声”,这便给这幅灰色的调子添了一笔亮色。这能使“主人忘归客不发”的美妙琴声来自何方?我们仿佛已经看见了作者那悠然神往的神态。我们“寻声暗问”,那是生怕打扰了这神话般的境界,“添酒回灯”何一个“重开宴”使这一主一客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琴人登场了。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却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娇羞之态尽现。由于前文的铺垫,我们并不觉得她矫柔造作,相反显得自然可爱,让人产生无限的爱怜。这月光下如此一景,这静夜里如此一琴,这期盼中如此一遮,怎不让人心为之一颤?即便此诗再无下文,至此而止,就定格在此一景中,我已是心驰神往了,然而,“好戏还在后头呢”。

     如果把这首诗喻为一支名曲,那么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也仅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虽无长相、身段的刻画,仅“弦弦掩抑”、“低眉信手”已足现她的忧郁、柔美、亲切可人。这里对美女的刻画,比起曹植的《洛神赋》来,可以说是少而又少,却精而又精,恰倒好处,比宓妃身上更多地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琵琶女把她的“平生不得志”何“心中无限事”完美地揉进了弹得娴熟的曲子,让我们的诗人闻曲伤怀,如得知音,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文的“为君翻作《琵琶行》”一举。接下来,琵琶声在夜色中飘散开了。用文字表达听觉,是很不易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音乐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作者不仅要让人看见琵琶女,更要让人听到琵琶曲。怎样才能让人睹文而如闻仙乐呢?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串精妙的比喻,喻体都是人们常见常闻的,如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泉流、瓶破水迸、骑出刀鸣、裂帛等,这些平常的乐音被作者有浓有淡,有重有轻,有急有缓地穿在一起,把读者的灵魂摄起,去追随那清冷的琵琶曲了。这一段无以伦比的音乐描写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举为古典音乐的四篇秒文,但由于它的比喻平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得以比其他三篇更为广泛的流传。

     曲尽乐终,又恢复了月夜的寂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不要说听客,就连我们这些读者都还陶醉在那袅袅的余音中,浸江的秋月都醉了。文行至此的静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什么能比听众如痴如醉的陶醉更能赞扬艺人呢?试想,若琵琶女收弦后,是“东船西舫赞不绝,江心秋月耀浮波”试怎样一番情景?喝彩虽也是对琴艺的衬托,但比起“悄无言”来要大打折扣了。而且那一片嘈杂将会掩盖了美妙的余音,毁了这一片的静谧,就像清澈的碧波中荡入了一股污水。何况,这里不是京都,没有章台路上的浮华,没有王子皇孙的轻谑,仅有这些天涯沦落人被音乐感染了的心灵,他们怎能哗然打破这清寂的境界!下面,又自然而然地琵琶女的自报身世,作者借她的口述,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当日生动的社会风情画,控诉了那个“春风秋月等闲度”、“重利轻别离”的社会,感叹了世态炎凉、人民的悲苦和无奈。作者称她为“君”,这敬辞足见同为沦落人的相敬相怜。“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这别离的愁绪,谪居的苦闷,忧国忧民的心情,对世事的感叹一起袭上心头,郁成了两行清泪,潸潸沾衣。

    《琵琶行》中,极巧妙地溶入了景、音、情和作者的人格魅力,不愧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