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文学讨论 -> 古典文学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谈薛宝钗形象古典文学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栏目:古典文学    收藏本页

                               
     
    摘要:  薛宝钗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烂熟时期,是一个封建贵族女子,她审时度势、周到通脱;她身上有比较浓厚的儒家色彩;她恪守封建正统思想及封建礼法,并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活者的“殉葬品”。
    关键词: 薛宝钗  封建正统

     薛宝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红楼梦》中的三大形象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喜欢她的人,认为她端庄、持重、步履安详、相貌出众、博学多识、待人仁厚、审情入世,是传统社会中女子的典范;批评她的人认为她矫饰奸诈、故做仁厚、虚伪阴险,故意破坏宝,黛的爱情,处心积虑的篡取宝二奶奶的地位,甚至比王熙凤更可恶。
         作为《红楼梦》的读者,这个问题经常令我们感到困惑。 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水浒传》中的宋江,总给人一种并非很真实的感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1] 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道德君子之举,人们往往视之为虚伪做作或者别有所图。“刘备掼阿斗--假买人心”的俗语就说明了人们对于刘备“圣君”形象的怀疑, 认为他是出于收买人心的目的。同样,读者对于薛宝钗也存在着这样的看法。朱作霖在《红楼文库》就说:“宝钗这个人凭着王熙凤的狡黠,黛玉的聪慧,湘云的豪爽,袭人的柔佞.上自贾母,下至奴婢,都能够兼容并包,而没有相处不好的,难道是宝钗确实贤惠吗?”[2]困惑当然是存在的,一方面,觉得她做作虚伪,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她会做人,而且也只有她能将这“众美”于一身。对于宝钗,小说不断强调其“时”,又写其“冷”与“无情”,写其最后赢得的“空”的结局。她事事“相机而动”,“趋利避害”,牺牲自己的先天热情,以修炼齐家的本领。 薛宝钗在贾府寄居,只是一个亲戚的身份---来京城应聘宫廷才能赞善职位---在贾府中的暂时的居住,她的性格特点和外貌在《红楼梦》第一次被介绍给读者,是在第五回。小说写她“年岁虽不大多,然而品格端方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其中具体描绘其行为特点的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八个字。第八回中,宝玉前往梨香院探望宝钗,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出,先就看见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段话没表面上从宝玉视角写出但最后一句却有点特别,因为宝玉刚刚走进宝钗的房间,未及说话,怎样就见得能够看出她“罕言寡语,安分随时”?“人谓藏愚”,“自云守拙”,就更明显的超出了宝玉的人物视角。我们就可以判断最后一句话出现在这里,实际上表现出叙事者急于让我们了解这些有关宝钗性格的评价。与第五回中所交代的宝钗的特点结合起来看,一为“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一为“罕言寡语,安分随时”,都有“安分随时”之意。而说道随分安时,大家都可能体会到《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回目,上联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下联是“时宝钗小蕙全大体”。其中的“敏”和“时”显然是作者对小说探春和宝钗这两个人物所作出的评价。这些不能不使我们发现,作者是有意识地要以“时”为核心来展示宝钗的精神境界。
      “安分随时”的“时”在这一词语中的主要意思应该是:时机,时候,应时,合时,因为只有善于等待和把握时机,行动才能够应时,合时。 那么,薛宝钗是否善于等待和把握时机呢? 小说第四回介绍她进京的原因是“近因上崇待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公主郡主入学陪读,充为才人赞善(宫里的女官名称)之职”。第十七、十八回元妃省亲时,宝钗对宝玉说:“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的姐姐!”艳慕后宫之情溢于言表。第七十回,众钗填柳絮词,宝钗所作《临江仙》云:“……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她是在有意识的为此创造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宝钗也的确能够审时度势,趋利弊害。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元妃将要省亲,王夫人等异常忙乱,小说这样写“当下又有人回,工程上等着糊东西的纱绫,请凤姐去开楼捡纱绫……连王夫人,丫环等众,皆一时不得闲的。”当时在场的显然有黛玉,宝钗两个客居的小姐,依常例看,王夫人,凤姐忙于迎接贵妃而忽略了黛玉、宝钗,有失礼的嫌疑。宝钗此时主动提出“咱们这里别在碍手碍脚的”既显得很有眼色,为管家太太和下人们减少了麻烦,又一点也不外道,说贾府人不觉得在她这个亲戚面前少了礼数。确实彼此方便,令大家都觉得很得体。接着,元妃在省亲过程中,将宝玉所做“红香绿玉”扁额改为“怡红快绿”显见其不喜“玉”字。而宝玉去却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奉命为潇湘馆等几个地方题咏时,其“怡红院”一首中又有“绿玉春犹卷”之句,宝钗特意上前提醒他:“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为‘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并提醒他以“绿腊”代替。可见,宝钗与宝玉相比,前者更要细心和善于揣摩他人的心理,其观察之仔细,令人不得不佩服。
    在他过生日的时候贾母捐了二十两银子为宝钗做生日(第三十回)。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行动中,透露了贾母对宝钗的喜爱。宝钗也已经渐渐获得了贾母的认可。当贾母问宝钗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宝钗就把贾母平时喜欢的热闹的戏文,甜烂的东西说了一遍。平时生活中,宝钗是一个有心人,尤其是对于贾母等人的爱好,她都一一记在心里。我们不能说宝钗有什么企图,但尽量使贾母开心的用意还是很明显的。宝玉说她没有品位,只喜欢热闹戏,宝钗就搬出一套堂而皇之的理由,说得宝玉心服口服。既使贾母开心满意,又不至于落个拍马屁逢迎的口实,宝钗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难怪贾母在薛姨妈面前夸奖宝钗“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算起,都不如宝丫头好”,王夫人还夸了一句“老太太时常在背地了和我说着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眼睛里,宝钗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形象多是源自她随分从时,审时度势。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宝钗审时度势的原则和基本要义是“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第三十七回中,史湘云初次入诗社,一时兴起,要邀一社,没考虑自己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宝钗当时没有阻止她,以免她受窘,当夜却将她请到自己的家里为她出谋划策:让她哥哥薛蟠弄几篓螃蟹几坛好酒来,把贾母以及上屋的人都请来,大家热闹热闹。怕史湘云多心,宝钗又解释说是真心为她好,并没有小看她的意思。宝钗的这一安排,让史湘云大为感激。在拟诗歌题目的时候,她又建议史湘云题目不要过于刁钻,不要限韵难为大家,还帮她预备吃螃蟹的工具。
    这次的“普遍一请”的螃蟹宴,无雅兴者只管大吃,而有雅兴者不妨即兴挥毫。皆大欢喜,宝钗本人更是协助史湘云妥当的关照了场面,又“讽和螃蟹咏”咏出一首“寓大意”的螃蟹绝唱。尽管贾母来参加螃蟹宴,一眼就看出这根本不是史湘云想得到的。
    第五十回“探春理”中,宝钗周到、通脱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探春发动大观园的老妈子们“兴利除宿弊”,而宝钗考虑的则是新利的分配问题。因为王熙凤生病,王夫人怕探春与李纨两个人失于照管,就派了宝钗一起主管大观园的事物,这无疑是给她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一方面她是王夫人的亲戚,虽然是大家小姐,但与贾府中的丫鬟婆子并没有直接的主子奴仆关系,在管理他们时也就不便于拿出主子的架子;另一方面,如凤姐一样,即使有权力,也难免回得罪人,而这是与宝钗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不相符合的。然而,我们这位生活的艺术家却能在不得罪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与探春的改革中来。
    探春决定将大观园的花果生产承包给几个婆子掌管,宝钗提出调剂分配的主张,凡是管理花果所得的收入,除了供应头油脂粉香纸以外,其他盈余的不用交到帐房,做为经管人一年辛苦的补贴;同时也应该分一些给园子里的其他的婆子媳妇们。这样公家省了钱,也不觉得艰啬,其他未经手的人也得到了好处,不会抱怨,或暗中搞破坏活动。于是,皆大欢喜,众人感服。宝钗怕下人认为她喜欢管闲事,就说了一大堆自己的不得已之处、既为自己解脱了嫌疑,又赢得了下人的赞美,“小惠全大体”。
    这实际上表现了“利益均占”原则,用以减轻改革对旧的利益分配体制所造成的冲击,维持安定局面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如果说在“理家”中探春显示了敏锐果敢的改革家的风度,那么宝钗则显示了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气质,两人特定的风度和气质赋予“理家”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后者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平凡人家的小儿女的整理内务。
    总之,宝钗的审时度势,周到通脱确乎使她具备了“齐家”的本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无论是在贾府的领导层那里,还是在下人们的眼里,宝钗都是一个贤德兼备的人。王熙凤虽然凭借自己高明的生活技术获得了权力与地位,但她往往过于外露,威重而德薄,最终遭到贾府上下的怨恨,而宝钗在这一点上显然比凤姐做得好,这也正是她超过凤姐的地方。

    如前所云,宝钗善于审时度势,遇事善于分析,想得周到全面,很少有漏洞。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被小说作为宝钗核心定位的“时”,当然同那个时代所提倡的“儒”有着深刻的联系。 
    儒学以孔孟的言论为要义,孟子评价孔子,有这样一段话:
    伯夷,至之清者也;伊尹,至之仁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3]
    这段话不仅对孔子给予“时”的评价,热切称赞“圣之时者”在“圣学”中的集大成的意义。可见孟子对“时”的深刻理解和推重。我们在《论语》中的确能读到孔子强调“时”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