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文学讨论 -> 古典文学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呼唤古典文学的回归

    文章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文章栏目:古典文学    收藏本页

    一、现象与问题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其思想之博大精深,其语言之绚丽多彩,映照千秋。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和魅力的文化,传播、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语文教育责无旁贷。但现在语文教学却存在重视现代文,轻视文言文的现象:现代文教学研究成果琳琅满目,古典文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寥若辰星;语文教学竞赛难见古诗文身影;甚至有人提出“请文言文退出基础教育”。

            教师教古诗文很累,学生厌学古诗文,这也是古文教学现状。学生从小学就接触古诗文,到了高中,他们学习古诗文的时间并不短,面对一篇哪怕是很浅显的古诗文,却还是一片茫然。广东的许序修老师对50所中学的10000多名初中生进行了中华文化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结果为:读过《二十四节气歌》的占1.7%,读过《弟子规》《大学》的占2.1%,完全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占6.4%。可见我们的下一代对古典文学的漠视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

            古典文学中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学好古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澡雪精神,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现实告诉我们,学生已逐渐远离了《孔子》、《庄子》、《孟子》、《史记》,远离了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占据学生心灵的是韩国的言情剧、日本的漫画、宫廷戏、网络文字、游戏、俗不可耐的地摊书、缠绵悱恻的流行歌曲,以及有着稀奇古怪的作者写的稀奇古怪的言情小说,这些所谓的“新新文化”助长的就是莘莘学子的浮躁和惊人的急功近利,连公正、诚信的价值底线也将崩溃。同时,我们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球语言文字的一本化。

           据专家估算,本世纪将有上千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我们不禁忧心忡忡,汉语会不会遭到覆亡的命运?这样,古诗文教学就多了一个历史使命,那就是拯救汉语言文化,因为用北大教授辜正坤的话来说:“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彻底的手段是改变其语言……当一个民族失掉了自己的语言时,它就是永远的亡国奴!”

     

    二、古文教学弱化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古文教学的被弱化,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近半个世纪以来,从“五四”运动开始,提倡白话文,中国古诗文的教学和写作日渐式微。加上新的以“视听”及“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文化的出现,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喜欢“快餐文化”,它扰乱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心境,学生们认为古文已严重脱离了今日社会的口语,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认为纠缠在故纸堆里不值得。古诗文是需要沉潜涵泳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没了学古文的精神渴求和外在动力。

     

    2.教材编排原因

    教材在古文的编排上,无论是将其分散到某个单元或集中编排,不外乎都是前面有点预习提示,下面有大量的注解及几个有关这篇文章的问题,单调枯燥。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怎样的编排才能更好的达成这个目标呢?是以时间为序,以文体为序还是以文字的深浅为序?学习古文的过程有些混乱,不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要形成古文的阅读能力,应选哪些古文?要掌握哪些实词和虚词?至少要学习古文的哪些语法规律?……到现在,古文科学编排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3.教师自身的缺陷与价值取向的偏差。

    教师囿于自身的文化功底、兴趣爱好等因素,觉得教古诗文不如教现代文轻松自如。特别是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教师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古诗文进行肢解,机械训练,极尽烦琐之能事,把美的语言变成了僵死的符号,忽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良好的读背习惯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古诗文进行评价与鉴赏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其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生学到的就是怀疑哪个文段中哪句话将有一道问题出现,学到的都是八九不离十的艺术特色、中心思想,学到了对一篇教读文章死打烂缠。另外,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左冲右突,无所适从。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的成绩,他们沉浸于大量的书山题海中,对那些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使得古诗文失去了它应有的文学性、艺术性,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已消失殆尽。于是,古诗文像洪水猛兽一样面目可憎,更不要说“传承文明”的功用了。

     

    三、改革的措施

     

    1.提高教师素养

    语文教师应夯实古典文学基础,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如果只知道搬书本搬教材、照本宣科讲课,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学生的。语文教师的知识应该说在大学期间就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本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背诵与积累。这笔财富当今的教师大都“不太富有”。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学问,身上更须有一种可传给学生的“气”,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老师的气质、精神、风度,还有志向、毅力、胸怀等,都是熏陶和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积累的贫乏势必造成底气不足,怎能培养出有才气和文采的学生?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妙用已学或将学的古诗文,给学生作出榜样。试想,一个在课堂上才思如泉水般汩汩流出,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古典文化殿堂的老师,学生有不喜爱的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然要带好头,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教学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古诗文素养。

     

    2、改变教学策略

    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文对提高自身素质的帮助,对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重要作用,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古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典故佳话不失为一道可口“佳肴”;可将故事性较强的诗文编成课本剧;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给诗文配插图,图文并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但各种方式的结合使用要有一个恰当的度,不能摆花架子,搞形式,而应是切实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对古文诗文学习的欲望。

     

    其次,加强古诗文课堂教学诵读训练。古诗文音韵和谐,意蕴悠远,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加强诵读指导上,提高诵读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全面感知字词句篇的表层意思及深层含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领略作品的意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外,化古人之神气为自己之神气。

     

    其三,加强背诵。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背功”大加赞赏:“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一遍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此言得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见多识广,表达方能左右逢源,否则语言溃乏,笔底空疏。近现代文学巨匠,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梁实秋、茅盾、巴金,哪一个不是背诵的高手呢?鲁迅小时,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其实是背),试想“一部十三经装在肚里,会多么的营养”。茅盾甚至能背诵《红楼梦》。一些科学家如杨振林先生对《易经》颇有研究,苏步青能诗词,无不得益于早年熟读经史典籍。多背必然视野开阔,“胸中自有丘壑”。缺少记忆和背诵,就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了。

    第四,要扩大学生古诗文典籍的阅读量,将课内延升到课外,教师要有计划的给学生有推荐一些古诗文经典阅读,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浸透到他们的血肉里,使其具有民族文化的底蕴,杜绝对外国文化的浅薄的模仿与跟随,这比空洞的说教事半功倍。

           余秋雨先生说得好:“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殿连绵不绝的长廊。”传承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扩大古典名著的阅读量。让孔子的“温良恭俭让”,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无我”,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为学生增加一丝文学修养的底气。

     

    3.改变社会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必须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积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决不能只盯着考试,考什么就教点什么,忽视语言(古文)的文化特性。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必须从自身文化中汲取营养,丢掉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放弃了生存的根本。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时值今日,已有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现状的严峻性。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由赵朴初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发出的《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当代学者舒乙等人在北京密云创办了“北京圣陶实验学校”,受到赵朴初、冰心、曹禺、张志公、夏衍、叶至善等九位文化名人的支持,该校的弟子们将全面学习《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唐诗宋词,这样做旨在培养象王国维、钱钟书那样融通古今的国学大师来。1998年6月,中国青基会推出名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活动,并于1999年春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

           2001年之初,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中华文明火炬传递仪式”,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背诵古典诗词。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从2003年下学期开始在一至六年级增添了“国学启蒙教育”新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为主,选编了《诗经》、《论语》、《左传》、《岳阳楼记》等古文经典段落,“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使之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财富,也为他们日后创业发展奠定精神基础。”2005年10月,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创办者创办私塾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回归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就是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经史子集,学习民族的诗词歌赋及其它经典作品,使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链条。为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竭尽全力,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已任,为古典文学教学开辟出一条通畅之路。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