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文学讨论 -> 古典文学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古典文学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栏目:古典文学    收藏本页

     

    《红楼梦》一问世,林黛玉就成为读者们关注、评论的焦点,她那凄凉的身世、绝世的才华、孤傲的人格、悲惨的命运,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扉。林黛玉为什么能引起诸多读者,特别是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读者的共鸣?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黛玉之“情”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一、前世情缘——悲剧命运与神话预警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循着同样的路径发展。它犹如心理上一道深掘的河床,生命之流在其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1《红楼梦》则开篇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的神话故事: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为报答昔日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随其下凡造历幻缘,以泪水偿还其甘露。这一故事(亦即荣格所谓原始意象)就曲折反映了人类在人生大变故后,对那种刻骨铭心而又无可奈何的爱情悲剧的一种困惑,一种索解,它为全书定下了哀婉缠绵的感情基调并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默默地操纵着书中人物的命运,特别是林黛玉的命运,使黛玉形象从一开始就
    <<PageIndex=2>>
    笼罩着一种迷离的色彩。这一神话故事本是虚幻的,可书中又不时地暗示它是现实的,不断地在现实中加强神话的预警作用。如黛玉三岁时,便有来自神仙世界的癞头和尚警告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第3回)。2人们自然不会相信癞头和尚疯疯癫癫的话语,黛玉不仅见了外姓亲友,而且长期住在外祖母家。她的眼泪也从见到宝玉的第一天就开始流了。从另一方面看,癞头和尚的话又并非疯话,如果黛玉不入贾府,不与宝玉发生爱的纠葛,她的身体也许就不会如此病弱憔悴,她也不会过早地离开人世。事实上,这个“如果”是不存在的。宝黛爱情的种子就是在黛玉泪水的浸泡下逐渐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即使是在宝黛定情欢快之时,黛玉在定情信物手帕上所题三首诗亦全与眼泪相关,或“眼空蓄泪泪空垂”,或“抛珠滚玉只偷潸”,或“彩线难收面上珠”(第34回)。黛玉的泪水是宝黛爱情发展的催化剂,而其泪水枯竭之日亦即其生命终结之时。宝玉曾劝慰她,说:“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而黛玉的回答却极为别致,发人深思。她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第49回)这儿借黛玉的感受暗示她泪尽而逝的必然命运。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娥皇、女英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来对比、映衬黛玉的命运,加强神话的预警作用。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中众女儿结社作诗,探春送给黛玉的别号是“潇湘妃子”,并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娥皇、女英因思念自己的丈夫而撒泪在竹上成斑,最后又赴水而死,命运极其悲惨。探春以此不祥的称号送黛玉,而一向伶牙俐齿的黛玉听了探春的戏谑之语36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
    <<PageIndex=3>>
    却无任何反击之词,只是“低了头方不言语”。这显示了黛玉对这一别号的默许,亦即她与娥皇、女英取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同时又暗示了黛玉的最终命运,与开篇的神话故事前后呼应。《红楼梦》即使写喧嚣热闹的场面,其间亦有微云掩映,有不祥的悲剧阴影。如第十八回贾妃省亲,本是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喜庆之事,但当事人却凄凄惨惨戚戚:贾妃见到贾母、王夫人时“满眼垂泪”,同时“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当她见到宝玉时,更是“一语未终,泪如雨下”。贾妃所点的四出戏,人们认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3其中《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愈到后来这种悲剧气氛愈浓郁。如宝玉为哀悼晴雯写了《芙蓉女儿诔》,黛玉最称赏其中“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一联,只是认为“红绡帐里”一词太熟滥,宝玉便要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后“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第79回),宝玉的谶言不幸竟成事实,因此脂评说:“一篇诔之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实诔黛玉也”,确实说出了读者的共同感受,再一次暗示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斯马特说:“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4宝黛爱情也是在这种与冥冥中命运的不断抗争中闪耀出其缤纷、绚丽的光芒。二、今世情缘——“情情”与“情不情”脂砚斋等人在《红楼梦》批语中多次指出: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如:46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三辑
    <<PageIndex=4>>
      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第8回)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第19回)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第21回)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娇嗔不知情时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第31回)从上述评点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情不情”是指宝玉对“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因此“情不情”的首要内涵在于“多情”。宝玉认为“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第77回),因此他才会想去安慰书房内画上的美人,才会担心落花被脚步践踏,才会对杏花感叹青春的流逝,才会郑重其事地将夫妻蕙与并蒂菱掩埋……贾府的小厮兴儿说他:“成天家疯疯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第66回),甚至于贾府外的人也知道他“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35回)。宝玉就是这样,世上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他都以满腔的热情去关怀之、体贴之,为之伤心落泪,为之悲慨缠绵。正因为有着对生命、对生活的这份热情,宝玉对人世的冷暖、悲欢感受特深。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5而黛玉却偏偏喜欢宝玉的这种在别人看来痴呆疯傻的行为,在这一点上,“情情”的黛玉与“情不情”的宝玉是相通的,黛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56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
    <<PageIndex=5>>
    及,她那含泪泣血的《葬花吟》、《桃花行》以及“冷月葬花魂”的凄凉诗句就是明证。黛玉的“情情”与宝玉的“情不情”的主要区别在于宝玉“爱博而心劳”,6他的爱是一种泛爱,而黛玉只对宝玉一人用情。宝玉说:“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他所爱的是一切闺中少女,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少女,他认为女儿一旦结婚,沾了男人的浊气,就比男人更可恶了,即使是一颗宝珠也变成了鱼眼睛。宝玉周旋于大观园中的众女儿之间,他不但关怀、体贴自己的丫鬟袭人、晴雯等,而且对其他丫环如平儿、金钏、紫鹃等人亦乐于伺候,每每以为她们做事而感到怡然自得。他和性格怪僻的“槛外人”妙玉关系密切,妙玉也舍得把栊翠庵美丽的红梅送给他,他和宝钗,湘云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这就引起了“情情”的黛玉的不满和担忧。黛玉是为情而生的,亦为情而活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幼年丧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异常敏感、自尊,她初入贾府时正处于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年龄、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第3回),有着沉重的心理负担。黛玉生活于钟鸣鼎食的贾府,却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体味到这人间的冷酷与无情,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寂寞的,她常常临风洒泪,一个人默默地咀嚼、回味这种孤独。在贾府,她惟有与宝玉有一见如故之感,“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第3回)。黛玉虽可和大观园中的众姐妹聊天解闷,但能够和她倾心长谈的却只有宝玉,以至于她“见宝玉出了一天门,就觉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第25回)。宝玉是她的唯一知己,是她精神和生命的依托,她来到人间,就是为了了此宿世情缘,因此她万分珍重与宝玉的感情,生怕宝玉移情别恋。而宝玉的行为也确实使她不能放心,不能释怀。宝玉虽然有时“见了别人就怪腻的”(第19回),但贾府毕竟是他的家,加之上有贾母、王夫人的爱护,下有众姐妹丫鬟的66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八年第三辑
    <<PageIndex=6>>
    关心,他有时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特别是他经常“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第28回),这正是黛玉的最大心病。对于宝玉与众丫环之间的关系,黛玉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她甚至主动和袭人开玩笑,称她为嫂子,并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第31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黛玉明白这些丫鬟们还不足以影响宝玉对自己的感情。在大观园内的众女儿中,黛玉最担心的是宝玉与宝钗的关系。宝钗不但长得鲜艳妩媚,常使宝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第28回),而且行为豁达,随分守时,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贾母特意地给她过生日,再加上“金玉良缘”的传言,更使黛玉多了一层担忧。为了警告和抗议宝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的行为,黛玉经常对之冷嘲热讽,甚至与之赌气争执,以至于贾母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儿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第29回)。黛玉既视宝玉为自己的唯一知己,她就常常希望“情不情”的宝玉表白对自己的爱,但一旦宝玉真的向她表白时,她出于贵族小姐的脸面又感到害羞,这种感情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使宝黛爱情显得缠绵悱恻,凄婉迷人。“情不情”的宝玉在“情情”的黛玉的影响下,在现实中逐渐意识到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