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白先勇自幼热爱昆曲,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昆曲的影子。近二十年来,他一直以“昆曲义工”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向年轻人推介这门古老的艺术。
昨天,为《牡丹亭》即将在南大演出做准备的白先勇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对于昆曲未来的发展,他说苏州应该把昆曲作为自己的一个品牌,让苏州成为世界的昆曲中心。
一出戏让他迷恋昆曲一辈子
据白先勇介绍,他自幼就喜欢昆曲,几十年来可以说是矢志不移。喜欢上昆曲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不久,蓄须八年的梅兰芳从国外回到了上海,准备再次登台演出,当时一起演出的还有人称“余五爷”的余振飞。因为当时伴奏没有来,于是余振飞就建议演昆曲,于是梅兰芳就在当时上海的美琪大剧院演出了昆曲。据说当时的门票是一根金条,但仍是一票难求,连续四天,场场爆满。
当时梅兰芳演的就是昆曲《游园惊梦》。据白先勇介绍,当时他只有九岁,虽然还不大看得懂戏的内容,但是戏里的曲子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曲调非常优美,至今还时常回荡在耳边。后来他还写了同名的小说《游园惊梦》,这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1982年被改编成舞台剧,戏中就有昆曲,在台湾演出时引起了空前的轰动。
到了八十年代,白先勇因为对昆曲的热爱,还先后两次参与了《牡丹亭》的改编。第一次是在1983年,当时只有两折:《闺塾》和《惊梦》,由台湾大鹏剧社徐露和高蕙兰主演;第二次是1992年,白先勇特地邀请了上昆当家名旦、当时旅居美国的华文漪到台北进行演出,当时是两个半小时的简版。据说两次演出都非常轰动。
把有天分的小演员磨成器
记:“您已经参加过两次《牡丹亭》的改编,现在又对其进行了第三次改编,是不是对以前的两次改编不太满意啊?”
白:“汤显祖的《牡丹亭》既是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戏曲的经典作品。以前两次改编可以说只是窥见精华和魅力的冰山一角。我想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不能将它的全貌展现出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记:“您在保护和发展昆曲方面四方奔走,作出了很多努力,被称为‘昆曲义工’,您是怎么看待昆曲的现状的?”
白:“应该说昆曲出现了两个危机。一是传承危机,昆曲都是通过口传身授进行延续的,目前的一些老师傅大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如果他们不能把绝活教授给青年演员,昆曲的表演艺术就有了失传的危险;二就是缺少年轻的观众,观众出现了断层,这次演出走进校园就是要培养青年观众。”
记:“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要演员听说都是您亲自选的,还特地给他们找了老师?”
白:“当初我在苏州的时候,发现小兰花班的一批演员很有天分,特别是沈丰英和俞玖林都是可雕琢的璞玉,当时我就想,要培养他们。经过努力,俞玖林拜在了汪世瑜门下,沈丰英由张继青收为门徒,应该说他们俩都是昆曲表演艺术正宗的传人。”
记:“听说他们在学艺的时候,您也花了不少心血?”
白:“那是啊,在他们学艺的一年中,我是十次到苏州,看着他们学啊。那时都是早上九点开始,学到晚上五点结束,我不在的时候,还天天打电话查岗的。经过一年终于把璞玉磨成器了。”
记:“有人说昆曲是‘阳春白雪’,缺少观众是因为它严重脱离现实,都是古代的戏,不像京剧还有《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等现代剧本?”
白:“古典戏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需要用纯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观众的文化需求也会不断得到提高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牡丹亭》四十多场的演出都非常火暴,70%的观众都是青年人,应该说是得到认可的。”
“此外,爱情的主题和美的东西都是不分古今的,真正的艺术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你看宋代的瓷器和商代的鼎现在看来也都很美啊!不过,话又说回来,就是因为高于生活,才有人向往啊!”
苏州应成为世界昆曲中心
记:“《牡丹亭》演出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是否可以说昆曲已经复苏了呢?”
白:“应该可以说是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了。昆曲从200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应该说它的魅力已经得到了国外的认可,作为我们自己就更应该珍惜了。这次《牡丹亭》的改编,汇集了两岸三地的精英,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可以说制作是非常严谨的。”
记:“据说财政部划拨了5000万元用于昆曲的抢救、保护和扶持,这对昆曲的发展是个很好的事情啊?”
白:“我听说过这个事,应该说确实是个大好消息,不过剧组目前还没有见到一分钱,每次搞活动都是我出去募捐的。”
记:“从您看来,昆曲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呢?”
白:“有关部门还要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苏州在这个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现在苏州有两个世界遗产,一是苏州园林,还有就是昆曲。目前大家都说苏州没有夜生活,许多人都是白天游园林晚上跑到上海去玩,如果苏州将昆曲作为自己的另一个品牌天天上演,那样就可以白天游园晚上看戏了,这对苏州的形象、旅游和经济发展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你看,北京的老舍茶馆就办的蛮好的,喝一次茶就要百十元;莎士比亚的故乡天天都在演莎剧,要看就要到他的家乡去;此外到美国看演出就要去百老汇,都是一个品牌啊。苏州同样也可以啊,昆曲是苏州的,看昆曲就要到苏州嘛!我们《牡丹亭》还要到日本、美国和欧洲演出,到时来苏州的人就会更多了啊!”
点评《玉卿嫂》两位女主角
记:“听说您《玉卿嫂》大陆版的电视剧即将开拍,八十年代台湾曾经拍过电影,杨惠珊和蒋雯丽两位女主角您觉得哪个更适合一点呢?”
白:“1984年杨惠珊演《玉卿嫂》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她后来还夺得了亚洲电影节的影后。蒋雯丽也是个很不错的演员,我看过她演的戏,演技、形象和气质都不错。”
记:“当时女主角是您选的,还是剧组选的呢?”
白:“是剧组选的,不过也征求了我的意见。”
记:“剧组成立快一年了,到现在还没有开拍,听说是对剧本不太满意,您提过建议吗?”
白:“因为以前的电影拍的很成功,剧组的压力很大啊,他们经常打电话和我商量,不过我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帮他们。”
发了一篇文章挖掘出三毛
记:“听说三毛和您也有很深的渊源?”
白:“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可以说我发掘了她。当时她16岁,不愿意到普通中学读书,当时就请了一位老师在家教她学画。正巧那位老师是我一个朋友,他说三毛画画不怎么样,写作倒是蛮有天赋的,后来他就拿了篇稿子给我看,确实不错,就是后来发表在《现代文学》上的《珍妮的画像》。近来我才知道,三毛从此走上了创作之路。当时发了一篇文章竟然挖掘了一个作家,确实没有想到啊!”
准备静心写《白崇禧传记》
记:“听说您现在还在写父亲的传记,主要是记哪些内容啊?”
白:“主要是分两个部分,一是他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对北伐和抗日战争中一些事件的看法、观点和所做的事情,这个部分主要是一些历史资料的整理;另一个部分就是他在台湾的晚年生活,主要是通过我个人对他的观察。”
记:“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白:“收集资料的工作很繁杂,这个工作已经着手好几年了,目前大概写了有五分之三了。因为忙《牡丹亭》耽搁了下来,我准备过了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写。”
记:“您离开南京的时候曾经住在大碑巷的雍园一号,故居还去看过吗?”
白:“1987年,我来南京的时候就去看过,不过感觉已经改变了很多,1999年我第二次去的时候就在外面看了看。”(记者 张忠)
相关图书:
姹紫嫣红牡丹亭
(编辑: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