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教学教案 -> 生物教案 -> 高二生物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高中二年级教案

    教案作者:不详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高二生物教案    收藏本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 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
      (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
      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
      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引言
      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 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学。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 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 教学内容。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总是从密度高的一侧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更多地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的理解不易明白,应注意解释清楚。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是半透性的(选择透过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产生,都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 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或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
      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等问题。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 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 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
      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 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 教学重点】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 教学难点】渗透作用的原理
    【课时安排】授课1课时,实验1课时
    【 教学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 教学过程】
    1、引言
      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
      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 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学。比如,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
      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
      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 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
      在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同样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
      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用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渗透吸水。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特别注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①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时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