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缺什么?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缺什么?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个话题缘起于朱永新教授的一个帖子“中国教育缺什么”;这个话题和争鸣来自于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教育在线”。一点忧思,一点探究-读《中国教育缺什么》有感
端午期间,我静心阅读了《中国教育缺什么》这本书。全书共4部分。
“放眼教育” 对教育环境、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问题,进行宏观的探究,找寻对策。
“关注生命” 从生命的角度反思我们的教育。倡导人文精神,传输生命意识,关注成长发展。
“走进课堂” 用现代理念重构我们的课堂,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亮丽风景。
“审视科研” 以一线教师的目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时下热闹非凡的教育科研,力图回答什么才是中小学教师欢迎的科研。
作为一线教师,我没有高深的理论来高谈阔论这样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是,因为我有一颗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于是,信笔涂鸦几句;
剖析中国教育之现状,中国教育缺什么?笔者认为:缺创新,缺生命意识、缺人文精神,缺教师的发展,缺真正的教育家。那么文中的这些教育大师们又是如何来阐释这个问题的呢?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迫不及待地“走进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是科学,教学是诗意在课堂,教学的理性在学术性的“教”和研究性的“学”之中。让课程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实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语文的诗意在哪里?什么才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带着这些疑惑,我走进了黄耀红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关于阅读
阅读,是相伴我们一生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眼界、思想、学识和综合素养。中小学阅读教学正是建设这一家园的奠基工程。然而,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深高测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往往前有“阅读提示”,后有“思考练习”,它们像“伏敌”和“追兵”一样,把他们的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次而设定的“训练目标”。在这种前后夹击的阅读处境中,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
★ 关于教师
阅读是夯实教师人文底蕴,提高其思想境界与文化品味的基础工程。一个有功底、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他深知,真正的教学内力取决于他读书的质量与数量。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知识内功是永远不息的“源”。可是,纵观当下的不少语文课,深深感到: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老师的口头表达不尽如人意,词汇贫乏、句式单调、重复啰嗦、节奏不当。更遗憾的是,长于写作的语文老师更是凤毛麟角。
读着这样的两段文字,我的心在不停地抽搐。作为一位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为当下的阅读忧虑,为当下的语文老师而汗颜。我知道:语文是古老的,几千年中华文明涌动在字里行间;但语文又是年轻的,它永远和生活齐头并进。当我读着这样的文字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味书屋”中那着一袭青衫、书卷味十足的寿镜吾老先生戴着那四方眼镜,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握着书本,下面,小方桌前坐着一个个摇头晃脑的小孩,齐声诵读着:“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我不禁想:我们这些“西装革履”的时尚语文老师与那些旧式教书先生相比,或许体格更健壮、思想更激进,视野更开阔,知识结构更合理,但就语文读写的基本功来看,确乎有此今非昔比了。学生呢,更是如此啊!
看着这些,心中不免有些郁闷。想着我们的学生,我们老师在“考试指挥棒”的“神威”下,把师生的读书时间剥夺殆尽,而且限制了我们的读书内容,因此,最终导致师生的阅读内容单一,阅读积累单薄。
继续往深处阅读,“星星之火”足以令人豁然开朗:
语文真正要改革,应当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二是“创新”。“个性化”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的个性化,即学生在学习中,根据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等等的不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二是指教的个性化,即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自己的长处,或以敏锐的洞察力,或以渊博的学识,或以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袁卫星
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是“学”出来的。“教”的语文是死的,它解读的是符号代码;“学”的语文是活的,它导向的是文本外的文人品质。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勤奋的语文老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
----凌龙华
语文可以有味,语文可以很美!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一种从文字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冲动,让他们陶醉于语文,倾情于语文,换句话说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语文独有的审美能力,或者叫审美情趣。
语文是洋溢激情,闪烁智慧之光的学科。如何使语文教学有味?就如同在一杯苦苦的咖啡里,加一勺糖,快乐的教,快乐的学,快乐的用。我能做的就是:让学生的阅读既植根于经典的土壤,又广泛采撷阳光雨露,同时还定期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读书心得。因为,我懂得,在当今形势下,要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还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理想虽然渺远,但假如一个人失去了理想,那他的教学何来情趣,何来诗意呢?带着我的学生,循着素质教育的山路,拨开应试教育的荆棘,努力前行,不奢望有一片灿烂的前程,但我想一定会有一泓清泉,一抹晚霞,一个会心的微笑在迎接我和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