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初中语文第一册(十三岁的际遇)初中语文教案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初中语文教案    收藏本页

    抓纲举目 循迹以求——《十三岁的际遇》求“迹”

     《教师教学用书》在该课“课文说明”中说“它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

      也难怪,课文一开始从7岁看到北大照片说起,中间提到10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时“固执地扭过头去”拒绝看北大,以及“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两年前的自己”“还不满十四岁”,“已经长成婷婷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等等,最后又说“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除课题外,全文中没有一处提到13岁。乍一看,确实如教参所说的那样“无迹可求”,难以把握,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说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是I0岁、14岁、16岁、70岁等。

      但是,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题目这个“纲”来阅读,就能追寻到它的“迹”。

      首先抓住13岁。快速阅读后,不难发现,课文第二部分(6--12段)集中写了13岁的际遇。因为13岁正是作者跨进北大校园成为一名北大学生的第一年。也许有人会说,第二部分没有一处提到13岁,怎么断定第二部分就是写13岁的际遇?这需抓住几个时间来领会。一是“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二是“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把这两个时间与“不是已经长成婷婷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一句相照应,用一个减法算式:16-3=13,正好求出作者进入北大校园的时间——13岁。

      其次,抓住“际遇”二字来理解。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接由事物到人物的顺序写了她13岁时进北大的际遇。一是图书馆。“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我们参观了图书馆。”作者写了在参观图书馆时被那4OO万册藏书所震撼,从而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于是就有了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的行动,并进而产生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灵的翅膀”的思想。二是北大人。在这里,北大的学生读书专注入迷,探讨问题敏感、纯洁,言谈犀利而机智,精神状态生机勃勃。而北大的老师们,虽然多种多样,但他们共有的特点是严谨治学,诚恳做人,与学生的关系平易而自然。如果说图书馆是北大的象征,是知识海洋的象征,那么,北大学生则是“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老师就是那“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所有这一切,都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喜欢”的心理,“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可以说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把13岁的际遇写得层次清楚而重点突出,何来“无迹可求”?

      抓住“13岁的际通”后,如何理解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内容及作用呢?我认为,第一部分写“7岁的梦想,I0岁的信心,13岁的际遇,16岁的回顾”(教参语),其目的只在于交代与北大的缘份,对北大的感情,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第三部分则是对北大的歌颂,表达对北大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用诗句表白自己的理想,“向往大海的波涛”、“渴望”为北大“颉取最灿烂的珍珠”,然后,表达对北大的感谢之情和留恋之情。

      套一句老话来说,就是“纲举目张”。如果我们能始终抓住“13岁的际遇”这个“纲”,就能清楚地张课文之“目”。我认为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从中间突破,先看13岁有哪些际遇,然后再来理解首尾部分,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中心),这样,或许会更利于教学。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