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论文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实施方案

论文作者:未知    论文来源:转载    论文栏目:环境法论文    收藏本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实施方案

宁夏西吉高级中学

一、研究背景

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的逻辑延伸,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发展、加速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它区别于依赖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农业经济,也不同于凭借矿产和资本资源的工业经济,而是依赖于智力和创新资源的现代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更是一种精神。而培养具备这种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责无旁贷地落在教育的肩上。但当前的教育状况不尽人意,“求全责备,求同存异,抑长补短”的传统教育观念造就的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它掐灭了广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跳跃,束缚了他们创造个性与创造人格的健康发展。尊卑有别、老幼有序的陈旧意识形成了唯上、唯书,破坏了教育民主环境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氛围。固定看事物、习惯走老路、过分信权威,阻碍了每个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学,而传统教学的操作模式难有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教学设计中,多演绎综合,少分析研究,不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信息的多方交流。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信息的量在暴增,质在深化,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贮、再生和施用已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未来社会的生活、生产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学化决定了教育必须为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改造和完善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革和发展来实现的。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学创新、特别是教学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构建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式与操作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方法和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及教学评价的互动共振的关系研究等。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现代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为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开创了新的前景。对实施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从实际操作而论,本课题的研究,对加速推进客体性教育向主体性教育转变、结论性教学向过程性教学转化、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操作价值。

二、研究假设

(1)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四要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展开对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制定等创造性设计,对传统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教学过程设计为经,以教学过程设计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为纬,经纬交织可促进各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达成综合贯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有利于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模式与操作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群体。

(2)信息技术环境下,展开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促进每个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并将其融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在优化过程中,激励广大教师重组知识结构,加大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与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有利于他们全面素质的综合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三、概念界定

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系统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辨证统一的活动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估,再行修正完善的过程。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是指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即多媒体系统(投影机、视频展示台、计算机等)分批进入教室及教师基本达到一人一机,利用千兆校园网及INTERNET能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等。在此环境下,教师能随时获取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并经组织、处理、存贮或再生,经过优化设计后实施教学,以达成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四、研究目标

(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模式与操作模式。同时产生一批高质量的软件。

(2)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创造型教师群体的有效途径和规律,

五、研究内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

教学目标的设计: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类以及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灵活地对待教学目标的表述等。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认真分析教材,通过多途径(书籍、音像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经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和呈现等

教学对象的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道德水平、情感品质、能力起点进行实际设计,分析学生的一般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的特点及从事某项指定学习任务的知识与智能。

教学时间的设计:因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时,教学时间的设计与把握与传统的截然不同,须综合考虑。

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包括教学方法选择与组合、教学结构的确定、教学环境的调控等。它的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媒体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求,将教学内容以合适的视听媒体呈现,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前要有准备性评价和安置性评价,教学中要设计实施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阶段教学后可设计总结性评价等。

重点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难点是教学评价的设计

 六、研究的方法及原则

1、研究方法:本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2、研究原则

(1)民主合作原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民主精神,创建平等协同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2)系统有序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

(3)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质效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明确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结合起来。

(5)审美愉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来进行,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轻松愉快的接受教育,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6)“教”“学”转化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成功地完成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7)综合创新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手段,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同时致力于探索和创造取得教学成功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开辟教学的“新疆域”,形成新的教学原则。

七、操作流程

确定结构—设计方案—实施教学—总结升华

确定结构:根据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过程最优化、信息交流多面化的目标规定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合,确定教学的范围与结构

设计方案:充分发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态时间,精心设计教案

实施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对照学生基础、智力水平与情感品质,对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编排,实施教学

总结升华:根据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对教学进行研讨总结,将方案修正完善,制成软件,辑结成集。

八、评价体系

坚持目标评价是基础、过程评价是重点,运行机制是反馈的基本方针。在评价的全过程都要以目标为参照标准,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控制的功能。通过过程评价,突出形成性自我评价的作用,经由调控,使评价过程具有可控性与有效性。反馈,可控制设计活动达成目标,即提供信息,选择矫正的策略和措施进行调节。采用调查研究、观察跟踪、个案分析等方法去展开定性分析进行定性评价;采用操作定义方法,对构成创新素质的各品质指标进行定量检测;展开定量评价,注重评价工艺,尽量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专家评价与同行评价结合,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

九、实施步骤

本课题制订如下步骤,力争每年的阶段实验达标,整个课题分五年完成:

2001年:完成总体设计,通过方案论证;

2002年:目标分解到位,展开实证研究;

2003年:总结阶段成果,完善实验方案;

2004、2005年:完成研究报告,通过结题鉴定。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成员:夏锡良(校长、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

张曾乾(副校长、负责教学评价设计)

祁建新(教务主任、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黄国清(教务副主任、课题研究组织协调)

高珑珑(教科室主任、课题研究全面指导)

赵长缨(总务主任、负责后勤设备设施保障)

张伟(负责课题的技术支持)

韩和英(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

十一、研究经费

在课题研究展开过程中,用于改善教学环境的资金约为300万,课题经费约为2万元。

二00七、三、二十三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