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其他论文 -> 思想道德论文 -> 论文内容

[思品论文]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_思想道德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思想道德论文    收藏本页


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自觉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内容与措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根据我市某校的3--5年级的244名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状态,作如下分析。

一、调查情况
对3--5年级的24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来用观察、个别谈话、问卷等形式,进行心理测试,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具有一 定认识和情感,并表现为一定的态度定势。调查情况如下:

1.积极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学生占总数的21.7%。他们上思想品德课情绪愉快,好学爱问,好奇心强,注意力是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较高,稳定的时间较长,能够根据需要去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学习的态度、动机、兴趣都是处于积极的状态,思维敏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求知欲旺盛,能排除各种干扰。想象丰富,积极动脑,参与意识强烈,并富有情感。认识掌握某种观点,参与课堂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分析问题能力强,善于抓住新课的观点,准确地进行思考。学习兴趣日趋浓厚。

2.消极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学生占总数的11.9%。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在新课中所学的观点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兴趣低沉,思维冷缩,思域狭窄,安于运用机械重复的办法进行学习,认识水平比较低,不善于明辨是非,死记硬背某种观点是这类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耐力,其憎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的状态之中。智力们低,分析问题能力差,盲目地尝试,猜测死套答案,不能根据问题思考课文的观点及内在思想含义,没有进取心,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情感淡薄,学习成绩低劣。

3.淡漠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学生占总数的16.7%。他们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少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没有意志力,思维属于消极的定势,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支配,其心理状态常陷于一种固定的看法,从憎感上看是淡漠的,从认识上看是模糊的。

4.消遣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28.5%。其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过程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若冲动,注意短暂,比起前者,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得比较明确,但思维不属于定势,认识问题比较明确些,缺乏意志力是他们的特点。

5.沉闷型的学习心理状态。

这类学习心理状态的学生占总数的21.2%。其特点是对学习思想品德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的观点是似而非,在进行抽象思维时,由于感性经验缺乏,缺少实例依据,对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二、分析原因
分析产生上述憎况的原因如下:

1.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而导致的。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教师只重视对语文、数学的学习,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它不同程度地干扰着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2.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教师采用的教法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不甚相符,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陷于庸俗的兴趣之中,不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学过程失去兴趣。

3.传授知识单一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因为小学生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感受力较弱,调动学生真情实感就显得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憎在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学。

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诣调关系,孤立地单调刺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4.教师的能力较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面向教学对象的心理千差万别,教师难以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讲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兴趣在发展个性和在知识传授的作甩考虑较少,违背学生学习愿望,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降低或停止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向学生提出比较新颖的有启迪的,同时又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完成的课题。不能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课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只是盲目的尝试。这样使学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学习信心,注意力涣散。

[1] [2] [3]  下一页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