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考查方向,明确一种认识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否定相关旧有知识对
阅读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只是说,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
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我们知道,社会科学类文章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掌握解题方法,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那篇关于鸦片战争的社科文,我们经过通读原文,了解到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在鸦片战争这个问题上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另外,对于文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我们要辨清哪些是《人类文明史图鉴》的观点,哪些是本文作者的观点。有了对文章的这些总体把握,我们在理解个别语句和解题时就不至于犯“一叶障目”式的错误了。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关于第二步和第三步,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上文提到的2002年春季高考卷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第19题的A项是:“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们到文中找一下原句,发现第4段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两相比较,我们很容易判断出选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这些)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去判定选项的正误。
探索命题规律,掌握四种技巧
我们对社会科学类文章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1.断章取义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8题的C项“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原文只是提到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却并未从正面具体说明弹劾黑斯廷斯的原因。况且下文又提到“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因此这一选项便是错误的了。
4.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第19题D项:“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是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吗?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并非如此,其真正原因是“经营不善”。(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 宋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