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语文论文 -> 论文内容

浅议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论文作者:本站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语文论文    收藏本页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场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学生接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而传统教学较多地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即把学生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质的“构建”过程。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培育智慧、发挥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尤其要关注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一、什么是教学互动场
    “场”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概念而提出,最初用于个体行为研究,后来扩大到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与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语文教学要控制教与学的行为,必须充分调动课堂群体的力量,在把握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场来进行。
    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看作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场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学生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发展学生集体创造性能力。
    二、教学互动场构建的理论依据
    1、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集体动力原理集体动力源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互动合作学习中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上升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知识经济呼唤合作精神,社会、学校有义务通过教育使具有不同条件的人都得到学习和运用“自决”与“参与”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交流合作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外在机制,交流合作会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互相启发、补充,让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实行思想、观点的碰撞,增强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现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流、交锋、修正、提升,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期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适时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构建。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传统教育崇尚严格的控制约束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格。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然而,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民主过程的调控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课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载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从教师处得到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压力”。民主平等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有机土壤,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课堂交往的满足。教师对学生“更注重于支持而非批评,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评判,更注重于真诚而非表演角色。师生之间更倾向于相互作用,教师常常以学习者面目出现,学生常常互帮互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商量,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承认作为独立人格而存在的学生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三、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要善于不断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构建,所学知识才不再成为外在与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在个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关系。”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习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  4、有序性“有序”是指信息量增加,组织化程度增加,系统由较低的结构变为较高的结构;反之,就是无序。要做到有序,任何系统都应开放、涨落,远离平衡态。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也就是通过远离平衡的有序。由于师生人格与需要的差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冲突与调适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使课堂秩序逐渐地稳定下来。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确定与教师的理想的期望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了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指导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外在动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和个性意识,并使师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形成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才能真正使教学相长。提倡自主性和个性化并不等于随意性、自由化,教师应加以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有序”互动就是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相互促进和发展去缩短教师理想与学生实际的差距。
    四、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环节
    审视传统的教育规范,在现代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观照下,积极构建以“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质疑问难——共同评析归纳”为基本环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和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更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向分享、学习者,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1、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心理状况,即“备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外显形式,能使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能在课堂上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极为敏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条件,只要教师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先行解决课后思考和练习,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如,在组织《祝福》教学前,师生围绕“祥林嫂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议题,共同设计了一个“为祥林嫂告状”的“道德法庭”,通过“控方律师”的陈述与“辩护律师”的反驳,以此来加深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认识。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提前进入备课环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并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单独创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甚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创设。如对于《项链》人物性格和主题表达的把握,教学中不妨先选取一个情节或一段话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多维思索中探寻理解的途径,避免简单的“政治图解”。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既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它能促使学生在思索探究中创新。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散的过程,指导提问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励学生的研究动能,激活学生的研究思维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引导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如,《六国论》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秦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内容、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特点,在分析苏洵、贾谊得失中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这样,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使学生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获得持续的进步。
    4、鼓励讨论质疑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评价批判、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发言点、讨论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雷雨》(节选)鉴赏时,究竟如何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有学生都认为仅冠以“虚假、冷酷”是不客观、不现实的,通过相互质疑讨论,认为他们的感情是真实、怀念是“真诚”的,他们“始爱终弃”的原因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封建的门第观念,周的怀念是由于现实家庭生活失去温存。结合鲁的突然出现和周的社会地位,以及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不仅准确把握人物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周残忍、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认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5、善于评析归纳学生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内在构建。让“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等诸要素整体优化、有序构建,在动态发展中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学会评析、学会归纳。教师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石钟山记》教学,通过结构分析和主旨探究之后,在评析归纳时可以引导学生就作者“叹”郦元、“笑”李渤的深刻含义理解,在肯定“质疑旧说”、称颂“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对作者的“批评”提出新的“批评”与“质疑”,从而超越知识本身,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组织有效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角色内化,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内驱力。
    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课堂权威开始消解,教育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激励,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要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让学生个体和集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动力。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