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论文中心 -> 语文论文 -> 论文内容

新教材阅读个性化教学的尝试与思考语文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语文论文    收藏本页

新教材阅读个性化教学的尝试与思考语文论文

    形象地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次“福利”——为我们每一个敢于改革课堂教学的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近三年来,笔者结合多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心理,并进行了个性化教学尝试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方法,。事实上,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依靠学生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以此来达到阅读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关注文本个性特色、方法指导灵活多样、目标要求因人而异;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由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构成的主观知识和经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一、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首先,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应与每篇文章特定的思想、情感和基调想吻合。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中就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散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抒发感情。一篇好的散文,我们反复朗读就会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流淌,心灵的震荡,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和现今生活的拷问。学习这类文章时,就不能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凭学生自己的想法去读课文、回答问题。如教学《荷塘月色》,就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作者“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感情主线,从而深刻理解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章基调,而不是让学生随意发挥猜想。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研究了每篇文本的特点,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朗读和理解每类文章的方法,这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

其次,个性化阅读教学不能脱离语文作为语言学科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吴忠豪认为:语文教学的个性是学习语言,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充分体现语文的本质属性,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笔者认为,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最大指标应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升华人文内涵。试想,这个方向对了,无论课上得怎样不尽人意,它终究还是一节语文课;若背离了这一方向,即使课上得再“艺术”’,也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本人将阅读教学的确定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言语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扩大智力背景,提高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近300篇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能注重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的语言,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积淀无疑将得到质的飞越。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个新理念

1、对话性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和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因此,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互为依存条件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就是对话阅读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