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语文高考复习 -> 诗词鉴赏 -> 鉴赏杂文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解读鉴赏杂文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栏目:鉴赏杂文    收藏本页
    江苏省安县大公中学  唐步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它以含意的隐晦、意境的朦胧,吸引着历代的诗评家、注家和诗人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撩开它神秘的面纱。从北宋的刘放、苏轼到现代大家——周汝昌,据《教学参考用书》载解读者不下百人,重要的异说也近十几来种。面对珠圆玉润而又扑朔迷离的诗歌境界和一大堆纷纭异说,开始时不免眼花缭乱,但细加寻绎,却可发现在迷离中自有踪迹可循,在绘纭中也不无相通之处。不少异说,实际上是诗歌本身的丰富蕴含和暗示在不同读者中引起的不同感受与联想。如果我们根据诗人自己提供的线索按迹循踪,找到它的主旨和基调,融会各种原可相通、相包或相悖的异说(爱情说、悼亡说、伤世说、诗创说等),也许可以做到比较接近这首诗的本来面目而不致阉割其丰富的内涵,对它的诗旨有比较切实的体察认识。
     
     律诗的首、尾二联,在一般情况下较多叙事和直接抒情成分,全篇的主旨也往往富含其中,有时甚至明白点出。而颔、颈二联则往往敷演主旨,意象密度较大。李商隐的这首《锦瑟》,首联以“五十弦”的形制和“一弦一柱”(即弦弦柱柱)所发出的悲声引出“思华年”,尾联以“成追忆”回应“思”字,以“惘然”点醒华年之思的感受,这样就明白告诉人们:这首诗里诗人追忆华年往事、不胜惘然之作。这种惘然,内涵非常宽泛,即可以兼包诗人的悼亡之病乃至爱情之恋,也和抒写诗人不幸身世、充满感伤的诗歌创作密切相关。伤身世、咏悼亡、叹爱恋、述创作,对于李商隐这样一位身世凄凉、处境孤羁、“刻意伤春复伤别”的诗人来说,原不妨是多位一体的。锦瑟,即可以是诗人凄凉身世的一种象征,也不妨看作感伤身世的诗歌创作的一种形象化比喻,正像他在《崇让宅东亭醉后沔然有作》诗中所说:“声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张”一样。当然,根据作者“新知他日好,锦瑟傍朱栊”(《寓月》)、“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房中曲》)等诗句,认为锦瑟和怀念自己的妻子有关,也自可与上述理解并存,因为在锦瑟的弦弦柱柱所奏出的悲音中原就包括了悼亡之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五十弦”,既是实写(一般说法,古瑟是五十条弦,后来的有二十五弦或十七弦等不同的瑟),但又是虚写,诗人这是将“五十弦”与回顾华年往事联系在一起,可能和诗人当时大致年岁不无关系(张采田《玉奚生年谱会笺》认为这首诗作于诗人病废居郑州时,时年四十七岁)。“无端”,是没来由、平白无故的意思,这里含有睹物心惊、怨怅和无可奈何等岁种感情。诗人触物兴感,本来是由于内心感情的郁积,反而觉得是物之有意逗恨,所以不禁怨之而曰“无端”,可谓“无理”之意趣。“一弦一柱思华年”,与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柳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文句意蕴相近。意思是说,听到这锦瑟弦弦柱柱上所弹奏出的悲声,不禁触动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沉浸在对华年逝岁的回忆中。华年,即美丽的青春,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都是此意。首联两句是对领、颈二联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的一种概括提示,说明它们所描绘的既然是锦瑟的弦弦柱柱所奏出的音乐境界,又是诗人思华年时对所经历的人生境遇流露出的心声。
     
     颔联出句用庄子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故事本身就充满变幻迷离色彩,诗人在运用这一故事时,又突出一个“迷”字。“庄生晓梦迷蝴蝶”,即庄生迷蝴蝶之晓梦,“迷”字既形况梦境的迷离恍惚、梦中的如疾如迷,也写出梦醒后的空虚幻灭、惘然若迷。这迷离之境、迷惘之情,从描写音乐境界来说,是形况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从表现诗人的华年所历与身世之感来说,则是梦幻般的身世和追求、幻灭、迷惘历程的一种象征。诗人在其他诗篇中亦多次用梦幻来形容身世的变幻、理想的幻灭,有的甚至直接用梦蝶的典故,如“神女生涯原是梦”(《无题》)、“怜我秋斋梦蝴蝶”(《十字水期韦潘待御同年不至》)、“枕寒庄蝶去”(《秋月晚思》)等句,这些都可和“庄生”句互参。说“晓梦”,正是极言其幻灭之迅速。主张悼亡说因庄周梦蝶典故而牵扯庄子妻亡鼓盆的故事,以证明这句寓丧妻之痛,未免胶柱鼓瑟。当然,短促而美好的幻梦的破灭本就可以包括悼亡之痛,因为后者正是诗人梦幻般的悲剧身世的组成部分。
     
     颔联对句用望常化杜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春心,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里的“春心”与杜鹃的悲鸣联结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伤春、春恨的意蕴。而伤春,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所谓“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创意伤春复伤别”(《杜司勋》)、“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清河》),都可作为明证。“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笼罩着哀怨凄迷气氛的图画:象征着化为望帝冤魂的杜鹃。在泣血般的悲鸣中寄托着不泯的冤恨。这幅图画,一方面是表现瑟声的哀怨凄迷,另一方面又喻指自己的春心春恨(美好的愿望和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都托之于杜鹃啼血般的哀怨凄断之声。句中的“托”字,即“寄托”之意,乃是全句的句眼,不但写出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出了诗人之托春恨于悲鸣。暗示了寄托“春心”者的性质,真乃妙笔奇情。
     
     颈联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一系列与珠有关的传说典故。古代认为海中蚌蛛的圆缺和月亮的盈亏相应,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故有“沧海月明”之说。古代又有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传说(见《博物志》),所以这里又把“珠”和“泪”联在一起。而全句则又暗用“沧海遗珠”的典故。沧海中的明珠,本为稀世之珍,为人所重,现在却被采集者所遗,独处明月映照的苍茫大海中,成为盈盈的“泪”珠,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新唐书•狄仁杰传》:“(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这幅沧海月明、遗珠如泪的图画,既是对锦瑟清寥悲苦之意境的描摹,又是对诗人沉沧废弃、才能不为世用的寂寥身世的一种喻解。“珠有泪”,仿佛无理,却正可见人格化的沧海遗珠内心的悲苦寂寞。这句与“望帝”句虽同属哀怨悲苦之境,但“望帝”句因杜鹃啼血而近乎凄历,“沧海”句则因沧海月明而透出寂寥,意境仍自有别,寓意更不相重。
     
     颈联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了蓝田山中沉埋的美玉,在暖日晴辉的照映下,升起丝丝缕缕的轻烟。蓝田山在陕西蓝田县,是著名的产玉地。晚唐词空图《与极浦书》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从司空图所引戴氏语推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比兴象征说法,喻指“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之景。李商隐此处则借以形况锦瑟所奏出的音乐意境缥缈朦胧,象暖日映照下蓝田玉山上升起的丝丝轻烟,远望若有,近之则杳;也用来象征自己平生所向往、追求的境界,正像“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属于缥缈虚无之域。类似的境界与感受,在李商隐的其他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如“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如有》)、“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七月二十八日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等句,都与“蓝田”句声意暗通。或以为这句是说美玉沉埋土中,不为人所知,但光彩不能掩,以比喻自己虽沉沧废弃不遇,但词华文彩却显露于世,与上句“沧海遗珠有泪”相映,亦不失无理之说。
     
     末联是对“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总括。“此情”统指颔、颈二联所概括抒写的情事,即自己的悲剧身世的各种境界。“可待”,即岂待、何待之意。两句意思是:华年所历的这种种情境何待今日闻瑟追思时才不胜怅惘呢,就是在当时即已使人惘然若失,惘怅不已了。“惘然”二字,概括“思华年”的全部感受,举凡迷惘、哀伤、寂寥、虚幻之情,统于这二字中包括。而何待追忆,当时已然的感喟则不但强调了华年往事的可悲,而且以昔衬今,加倍渲染了今日追忆时难以禁受的怅惘悲凉,如果说,颔、颈二联是听到锦瑟弹奏时涌现于脑海的对年华情境的联翩浮想和发自心底的与瑟声相应的悲凉心声,那么,末联就是弹奏结束后如梦初醒的怅惘和沉思。锦瑟的悲声终止了,在静默中却依然笼罩着一片无边的惘怅,回荡着悠长的凄清余韵——“繁丝何似绝言语,惆怅人间万古情!”
     
     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岁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全诗借助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因此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的三重暗示性。由于这多重暗示的融汇统一,因而内涵也就显得虚泛、抽象和朦胧,极易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但这些含意朦胧虚泛的象征性图景,又是被约束在“思华年”而“惘然”的总题里。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去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
     
     综上所述,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