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儿
骆文
之所以叫他纤儿,只因他才14岁。8岁起就随他爹走船。巫山到巫溪上水,巫溪到巫山下水。350多里水路已经来回多趟。
有一年春夏之交,正发麦黄水,水位陡升,爹在激浪中撵着漩子救人,一直没回来。纤儿哭得两眼昏花。这时,他似乎懂得死是什么:人,一去就不回来了。人,究竟要走多少路?长路还是短途?问妈妈,妈妈只知道哭……
不上12岁,他就到前村一家铁驳子船找活去了。主人说得好凶:“要想一顿吃上一海碗饭,只有跑纤走滩。”
他熟悉峡谷,熟悉岩壁。他熟悉不尽的苍山和小小丘陵怀抱的大河。在这活水地,爸爸足蹬石头手扒沙,任什么苦都揣在怀里,走着脚下的路。“河埠人生成走船的命。”爸爸这样说。纤儿点头答应主人家了。他知道兴许有重重的东西把自己压瘫,可是他不懂自怜,更不晓得自艾。
他不是长脚鹭鸶,飞不起。他不是短腿黄羊,跑不开。佝着腰,伏着地,只能走—步踩一步砺石,紧拉满载的铁驳,不到20里,脚就打起血泡。眼眶有点潮,不哭,一想到妈妈,泪滴就咽进肚里了。
如今有的城里人爱唱什么纤绳荡悠悠。果真那样,上水船吃劲,挽纤人一松劲,绳子就弯成了弧,但这时船老板就骂开了:“你劲儿屙在粪坑了?”也有人喜欢跟着电视唱: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这又从何说起?船家七十二忌,他们总是请女的坐进船舱。他们累得喘不过气,哪来那种闲情?
妈妈种了两块挂坡田,包谷扬过了花,一瞧,结的棒子怎么那样瘪?红苕年年抽藤,年年成薯只半个拳头大小。“要龙要虎,不如要土”,可地瘦人瘠,能起360个五更,却有百来天没米下锅。饿晕了也要省,他把省下的芋头带回家。妈妈哪舍得咽一口?
人家说:“鱼鳞片腊梅树天生的,一片一片,好香好香。”纤儿却摇头,反倒问:“树有什么好看?”人家说:“县城的鱼,一筐一筐,好鲜好鲜。”纤儿回了话:“天天河下走,哪见过一根鱼骨?”有人问他:“一路慈竹绿油油,一路野花清香爱人,你没有……,’纤儿告诉他:“我眼皮底下石头最多,沙最厚。我只能看见勒在肩上的纤,像是井圈嵌着井绳……”其实,你毋须问,他有他粗糙的天地。
只有一回,他走到家,见妈妈遇到个好年景现出来喜悦,他高兴地学唱起山歌了。妈妈说:“娃,今个可以喝上二两酒了。”他生命中从没有包容过这样的快乐,拿着瓶子鼓足劲走到村头小店。一边走一边想:爸爸要在,他定会把我喝倒。那一刻,纤儿忘掉了四时愁云,脸上也显不出什么皱纹了。不过明天还要上路,哪管那冲积的卵石。
一季水一季船,滩汹也好,风急也好,什么河都要趟,什么坡都该上,在纤儿的眼里,人间没有难行路。
(原载《散文》,略有删改)
[导读]
纤儿是巴山巫溪的儿子,命运对他似乎格外的严酷和不公,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中,他学会了坚韧顽强,学会了与命运苦斗,还有一颗对母亲的孝心和对父亲不绝如缕的思念。他身上始终闪烁着自强不息、积极奋进的精神。“在纤儿眼里,人间没有难行路。”这种从贫困和苦难中磨砺出来的坚韧和勇气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克服困难和成就事业所不可缺少的。因此,纤儿能给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一定的生命、生活的启示:生命的坚韧来自与苦难的抗争。
《纤儿》是篇短小的散文,但依靠传神的细节,写出了人物的“神”,文中船主的话虽寥寥,却写出了其对穷人凶狠如狼的一面;写其父亲“撵着漩子救人”而死,虽是一笔带过,却也写出了纤儿性格中闪光之处的形成之由。另外,纤儿一想到妈妈,“泪滴就咽进肚里”,写他“把省下的芋头带家”,这些细节都使我们走进了人物丰富感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回味引人思索的还有写那首与纤夫有关的颇为走红的流行歌曲的那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