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号
XKT2013641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负责人
汪显斌
所在单位
平利县城关二小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侧重对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树立全新的时空观念,强化未来意识,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信息素养是指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信息课教师不但要从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培养其信息素养。使小学生了解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主体意识、形成顺应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因此,我选择《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我的研究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信息课教学水平,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更好的服务于信息课的教育教学。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学科: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和条件,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
本课题研究所指信息素养,是一种侧重于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包括收集、加工、储存、传递、运用等)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电视等用户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培养,同时将有意识地延伸到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培养上来,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所谓“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信息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优化教学设计做初步探讨,分析小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步骤
第一步:建题阶段
1、分析我校当前当前信息课程中软硬件教学现状。
2、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年级段的信息学科教学要求,更新理念。
3、制定计划,落实分工。
第二步:实施阶段
1、2013年11-12月份多媒体研讨课开始,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开展专题讨论,初步形成“课前检索 养成习惯¬——课内交流 提高能力¬——课后拓展 强化技能”的课堂培养信息素养模式,并在各实验班实践应用,进行应用后的第一次反思。
2、2014年2月至2014年6月是课题深入研究阶段,进一步修订课题研究方案,加强理论应用培训,带着第一次反思的问题,深入探索实践,由第一阶段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转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实践。逐步完善了第一阶段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更科学的培养模式,并在全校各班进行验证。同时,在这个阶段还对课外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实践,经过第二次反思。
3、重视课题过程资料的积累工作,包括实施计划、活动记录、理论学习材料、阶段性情况汇报、研讨课教案、专题总结等内容,使课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料。
第三步:总结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预期效果:
1、通过信息教育,使得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挥现代技术教育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对学生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进行培养和提高。让他们学会资源共享,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对学生的信息道德等进行培养和提高。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课例,收集师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作品和心得,撰写课题相关论文;撰写一篇结题报告。
(二)呈现形式:
1、阶段总结;
2、结题申请书和结题报告;
3、研讨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
4、论文、随笔等;
5、教学课件、活动照片等其他物化的成果;
6、学生作品及统计分析。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