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教学教案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初三语文教案    收藏本页

    1、白杨礼赞

    ――茅  盾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1896—1981):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5、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 上一篇:《秋水》教学设计5-教学教案
  • 下一篇:《孔乙己》教学设计7-教学教案
  • 加入收藏】【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回到顶部】【关闭窗口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