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语文高考复习 -> 写作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作文要有文采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栏目:写作    收藏本页

    作文要有文采

     长期以来,同学们在作文实践中误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老师总在教我们怎么作文,我们总在写作文,而收效总是甚微,甚至止步不前。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只注重知识,注重识记,注重明体,注重程式,而忽略了影响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作文的文学品位的提高。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之所在,“发展等级”评分中对同学们的作文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以加大对同学们文学素养考查的力度,让富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文学素养高、审美能力强的同学“一路绿灯”,脱颖而出。因此,同学们要把重心转移到提高文学素养上来,在“文学性”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尽快走出怪圈!

      当然有两点我们必须要明确:一方面,有文采,并不是说就要轻视作文的基本功,即“基础等级”的达标。因为“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打好基础,再美的楼房也会倒塌的;不过基础等级达标关,有文采更无从谈起。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另一方面,提倡使文章有文采与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反对形式主义文风并不矛盾。对于驾驭语言技巧还不娴熟的中学生来说,锤炼语言,讲究语言的文学性,显得尤为重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表现出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最简单的笔调,需最艰苦的练习”则道出了泰戈尔成功的秘诀……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们尚且如此讲究文采,重视锤炼语言,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学写作的学生呢?

    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三)文句有意蕴。

    技法例谈

      (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1词语生动

      要做到词语生动,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指出:“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停当,就需要几千吨的语言矿藏。”这是很有道理的。文章中的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就像建筑中所用的沙、石、砖、木、水泥等一样。建筑材料,在工程动工之前,就得准备齐全,写作所用的语言材料,事先也得准备好,否则,肚里空空如也,下笔时怎么能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即使搜肠刮肚,拼凑成文,读起来也定会索然寡味、倒人胃口。再巧的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再者,历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以词语丰富、语言亮丽、文笔优美而取胜的,为数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在词语的积累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区别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把事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明快、简洁、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使文章的风格自然、清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丰富词语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途径,即深入社会,直接向人民群众学习。二是间接途径,即从书本知识中吸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多读、多记,涵泳其中,日积月累,词汇自然就慢慢丰富起来。

      要使自己的高考作文体现词语生动的特点,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即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我们就应该积累什么样的词语。那么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呢?概括地说,就是新鲜、活泼、不老套、不死板、充满活力、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即生动的词语。

      要做到词语生动,其次必须加强语言运用的训练。即:哪些词语是生动的词语?为什么要积累这样的词语?怎样在文中运用这些词语?下面我们就举例说明。

      [1]具有建筑美的动词。

    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与影一样。换句话说,大凡生动的语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建筑美,即有立体感。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实际上是在炼词,在许多情况下,是在讲究动词的锤炼。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都是几经斟酌、反复修改才定下来的。由于这几个词用得生动恰当、具有立体感,才使得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篇。同学们知道,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使用。动词使用得巧妙得当,就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浮雕感。可见,我们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动词词汇。

      那么,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动词?关键在一个“巧”字。具体说来:

      第一,所使用的动词,必须是惟一准确的动词。

      在世界的语言宝库中,无论哪一种语言,描写某一动作的动词,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在写作时,找到了这个惟一准确的动词,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才具有独特性,才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难怪法国的大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小说时,会要求他必须找出这个惟一准确的动词呢!

      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惟一准确的动词呢?

      首先,要进行认真的观察,通过观察,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征。比方说,要描写一个人从马上下来,可以用从马上爬下来,可以用从马上跳下来,也可以用从马上跃下来,还可以用从马上啪嚓跌下来。究竟该用哪一个动词来描写呢?这就得先确定这个人究竟是怎么下马的,然后才能从这四个动词中选出那个惟一准确的动词来。

      其次,认真辨析与这一动作相关的近义词,通过对近义词差异的辨析筛选,最后确定哪一个才是这个惟一准确的动词。

      第二,所使用的动词必须具有可感性。

      具有可感性的动词,往往能触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所谓可感性,就是指人们常说的有“感触性”,有“浮雕感”。这种动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动态造型的功能很强,用它描绘的事物往往具有浮雕感。在文章中,使用了这样的动词,就能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动作用。

      例如: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句①中的“空游”,例句②中的“击”,都是极具可感性的。“空游”一词,明写群鱼的动态,暗写水的清澈透明。读到这里,闭上双眼,你的眼前就会出现群鱼游过的情景。写鹰飞用一“击”字,既写出了鹰飞翔的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又展现了雄鹰展翅的英姿。正因为作者使用了这些可感性极强的动词,所以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

      第三,所使用的动词必须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要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动态特征,而且还要能充分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用了一个“排”字,就充分地显示出了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本来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正是这个“排”字,淋漓尽致地“排”出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

      又如巴尔扎克在描写葛朗台夺梳妆匣时,用了一个“扑”字,十分准确地刻画出葛朗台冷酷、自私、贪婪的性格特征。

      第四,所使用的动词,必须寓含作者的爱憎感情。

      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无不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倾注强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往往都寓含在所描写的人物的一举一动之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形象说话”。因此,我们在行文时,就必须考虑如何把自己的爱憎感情寓含进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中去。例如上海市松江二中的韩寒同学在《求医》一文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我走出外科,听见一个内科医生在骂病人笨,那病人怯生生地说:‘你们这里——墙上不是写着请用——谢谢,再见,对不起……’我暗叹一声,笑那病人的天真,孰不知这几个字是写给我们看的,意思是说在看病时不要忘了对医生说:‘谢谢,再见,对不起……!’”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正面批评这位医生职业道德差,思想素质低,而是把对这位医生的鄙夷、憎恶的感情寓含一“叹”一“笑”之中,极具讽刺意味和幽默感。作者嬉笑怒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表决

      21世纪的最后一次联合国大会正在纽约联合国会议中心召开。与会者不是各国政府首脑,而是全球360行的行业代表。他们正在对是否允许移植记忆进行表决——

      首先发言的是文学家代表杰克先生,他阔步走上讲台,清清嗓子,开始阐述他的观点:“我们文学家认为,应该允许移植记忆。众所周知,文学家的创作生命十分有限,往往出现作家英年早逝留下来未完成作品的憾事。例如中国的曹雪芹先生,他的著作《红楼梦》没能在曹先生有生之年创作完成。虽然有不少人续写,但总是同原著者的初衷有出入,这不仅是曹先生的遗憾,更是全人类的损失。如果允许移植记忆,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人类文明就会更繁荣。所以我们投赞成票。”

      台下议论纷纷,有赞成,也有反对。此时,社会学家王先生跳上讲台,发表他的意见:“我们社会学家认为移植记忆是万万不可的,移植记忆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设想一下移植记忆不但需要供体,更重要的是需要受体。一旦移植记忆,势必会造成受体思维混乱,更可怕的是,受体丧失自己的意识而完全为供体的意识所控制。到那时就会扰乱伦理,人类会长幼不分,那又与原始社会有什么两样呢?由此可见,移植记忆不会使社会进步,反而会造成社会退化。因此,我们投反对票。”

      此时,赞成者和反对者阵营分化明显,且势均力敌,表决结果就要看以史学家蔡先生为首的中间派的意见了。

      只见蔡先生整整西装,扶正眼镜,在众人注视下走上讲坛:“各位不要争吵,请听我一言。老朽是史学家,希望透彻地了解人类历史。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赞成移植记忆。只要移植了各个历史阶段重要人物的记忆,我们就可以了解历史上的所有事件了……”赞成者的掌声打断了蔡先生的发言,蔡先生顿了一顿,“但是,一旦人类彻底了解了自己的历史,那么,我们史学家就该‘下岗’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反对移植记忆。综合上述两点,我们中间派投弃权票。”

      台下静寂无声,主席宣布表决结果:“150票赞成,150票反对,60票弃权。按联合国章程,此议案50年后再行表决,散会。”

      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除具有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想象合理等特点外,还具有运用具有建筑美的动词而使词语丰富的特点。在一次联合国关于能否允许人类移植记忆的表决大会上,有三位身份不同的学者先后上台发言。仅看这位同学对这三位学者上台发言时的动作、情态的描写,就令人称绝。在介绍文学家杰克先生上台时,这位同学选用了“阔步走上”、“清清嗓子”等词语,虽寥寥数字,却向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上台者胸有成竹、理直气壮的神态。在刻画社会学家王先生上台时的神态时,仅着一“跳”字,便把发言者迫不及待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这个“跳”字换成其他动词,就不可能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可见,这个“跳”字就是那个惟一准确的动词。对历史学家蔡先生上台时动作神情的描写,这位同学则选用了“整整西装”“扶正眼镜”“走上”等词语,正是这表现力极强的一“整”一“扶”一“走”,把这位历史学家从容、冷静、儒雅的绅士风度,表现得十分透彻。作者通过准确地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词语,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了三个人物的身份、性格、心情、神态、志趣等方面的差异,人物形象可感、可触,呼之欲出,具有立体感,表现出一种建筑美。

      [2]具有音乐美的词语。

      汉语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语言,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一种音乐美。所谓音乐美,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注意声调搭配。

      汉语每个音节的声调有高低升降的差别。普通话的声调共有四种。按传统的习惯,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其中,阴平和阳平为平声字,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字。在行文时,若能遵循声调配合的一般原则,讲究平仄相重(相同)和相拗(相反),就可使文章音韵和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当然,平仄的运用,要依据实际语境,体察上下文来自然运用,切不可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段文字:

      皎月当空,清辉满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褥,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刘棣华《月是故乡明》)

      这段文字运用了近体诗创作中必用的平仄规律,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皎月”是仄声,“当空”是平声,“清辉”是平声,“满地”是仄声,平仄相应相协,形成了“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回环美。又如“或倚窗”是仄仄平,“或伏几”是仄平平,同中有异,变化多端,创造出了一种音乐美。

      第二,适当协调韵脚。

      所谓适当协调韵脚,就是指适当地讲究押韵。押韵是创作诗歌时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其实,并不能只把它当成诗歌的专利。在写作广义的散文时,适当地讲究押韵,会使文章锦上添花,产生一种和谐悦耳的音韵美。例如: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幽蓝的大海给了它那么些自由,又给了它那么多惊险,于是它一会儿腾跃,一会儿打旋,一会儿倾斜。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

      (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这段文字在语言的运用上很有特点,除善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词准确、凝练等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意协调韵脚,韵散相间,比如“板”和“帆”押韵,“箭”和“险”、“旋”押韵,“斜”与“乐”、“怯”也是押韵的。这些相同或相近的韵脚在文章中有规律地出现,在声韵上前后呼应,使文章产生一种音律美,读起来韵味十足。

      第三,讲究节奏感。

      对“节奏”一词,古人是这样解释的:“作则奏之,节则止之。”说得通俗一点,节奏就是指语言停顿。诗歌创作是十分讲究节奏感的(四言诗多为二、二式,五言诗多为二、二、一式,七言诗多为二、二、二、一式)。写作散文(广义的)也可讲究节奏感。在行文时,讲求节拍数的匀称、均衡,既注意词和短语的关系的疏密,又照顾整节节拍数的匀称,从而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强弱、长短等节奏在文章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可产生一种旋律美。例如:

      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乡心无限而人生有限,月缺有圆却人离难聚,怎不叫故乡亲子思绪百结呢?如今盈盈一水,咫尺天涯,离散的亲人要想寻点骨肉人伦之慰,也就只有“千里共婵娟”了。

      (刘棣华《月是故乡明》)

      这段文字,对节奏的安排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二句的节奏都是三、二、二,二、二式,第三句与第四句的节奏也相同,都是二、二、三、二式。第五句则发生了变化,是三、四、二、三式,等等。作者对节奏的安排十分巧妙,同异相间,快慢结合,长短交错。因此,诵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第四,巧用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指叠音词,即音节重叠的词。叠字的形式大致分以下六种:

      一是AA式(单字重叠)。如:“白白”、“天天”等。

      二是ABAB式(两字重叠)。如:“火红火红”、“冰凉冰凉”等。

      三是ABB式(三字后重叠)。如:“傻乎乎”、“亮晶晶”等。

      四是AAB式(三字前重叠)。如:“团团转”、“咕咕叫”等。

      五是AABB式。如:“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等。

      六是A里(头)AB式。如:“糊里糊涂”、“呆头呆脑”等。

      在文章中,巧妙地使用叠音词,除有助于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外,还可创造出一种奇特的音乐效果——旋律美。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曹雪芹《红楼梦》)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站在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袁鹰《井冈翠竹》)

      ③淡淡地相遇又淡淡地相识,淡淡地相处又淡淡地相别,一日日,一年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而随之而来的一种淡淡的离愁却又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夏江宁《离别时分》)

      例句①是《红楼梦》中描写潇湘馆景色的句子。作者用“凤尾”形容竹子的状貌,用“龙吟”形容风吹动丛竹的响声。“森森”和“细细”都是叠音词,搭配得十分恰当。读起来有珠落玉盘之感。

      例句②用了“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密密麻麻”、“亭亭”等叠音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井冈翠竹的英姿,而且显示出了声音的回旋荡漾,增加了文句的音乐美。

      例句③更是奇特,几乎每句都用了叠音词,尤其是“淡淡”一词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五次之多,既十分恰切地反映出了作品中的“我”与友人间的情感特征,又创造出了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回旋之美,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在行文时善于“重重叠叠”,写出的文章必定会“趣味多多”。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篇2000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是如何运用具有音乐美的词语来体现词语丰富的特点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是害怕“枪打出头鸟”,几千年来,我们多惯于谨守中庸之道。我们的脑筋被传统和习惯紧紧地绑住,看问题力求合乎大众眼光,论事情千万不敢“离经叛道”,这种“标准化”的思维给过我们所谓的安宁与平静,却也给了我们老套与滞后。科技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相信千万人都和我一样在想,我们是该给脑筋松绑了,该换换眼光,换换角度,换换思维了,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

      有位学者曾出过这样一道题:

      四个图形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迟疑不决,不敢开口;有人说是第四个。其实,这四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正确的答案,只是回答的角度和标准不同罢了。简单的问题,多彩的答案,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哲理:看问题是可以换个角度、换种眼光的。

      换角度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对于个人来讲,只有换角度,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只有换角度,才能化矛盾为和谐。或许母亲的唠叨常常让你心烦,但如果你能从中体会到母爱的无微不至,这种唠叨不也是爱的乐音吗?失败了,我们常常心灰意冷,但如果你记着“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不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吗?用心品味,生活本来就有滋有味。

      换角度,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智慧,对国家和社会的前进来说,就是动力之源。香港、澳门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题,是邓小平同志换角度的思维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使久别家门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换角度,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勇敢。当前,西部大进军的口号震天响,许多人头脑一热,就要赶去西部淘金,以为还没有开发就已经遍地黄金了。对风险估计不够,对困难认识不足。这时,不乏明智人换了角度看问题,提出西部热中的冷思考,为西部进军热打上镇静剂,为“春风再度玉门关”做了保障。

      换角度,说来容易做来难。第一个实行变法的商鞅被五马分尸,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死后仍不得安宁。可见,要写出个“一”就要饱蘸心血和汗水,就要有迎接困难甚至献出生命的准备。因为国家需要创新,时代需要创新!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相信,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只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完全文,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同学积累的词语之丰富,语言文字的功底之深厚。在文中,他(或她)灵活、巧妙地利用汉语的音律,讲究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句式的长短变化,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音乐美。例如:“谨守中庸”“离经叛道”、“该换换眼光,换换角度,换换思维”、“简单的问题,多彩的答案”、“心灰意冷”等等,这些平仄相拗、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的词句,在文中比比皆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位同学不仅准确地运用了顶针这种修辞手法,讲究平仄相拗,还注意讲求押韵,这样,就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具有文学性。读完本文,我们仿佛觉得不是在诵读一篇散文,而是在吟诵一首优美的诗歌,在欣赏一曲旋律优美的乐曲!

      [3]具有绘画美的词语。

      大凡画家作画,都要讲究光影的明暗,色彩的浓淡,色调的冷暖。他们正是依靠这些东西的变化反映客观事物的。甚至可以说,绘画艺术,就是一门调配色彩的视觉艺术。同学们写文章时,为什么不可以学学画家,注重词语色彩的调配,创造出一种具有绘画美的语言艺术来呢?只不过画家作画,调配色彩使用的是颜料,我们写作时,调配文章色彩使用的是词语罢了。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者出使,行至边塞,为眼前的塞外风光所陶醉,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一被近人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一名句,除了具有建筑美(画面由两个几何图形组成:直线、圆圈,显得十分形象,具有立体感)、音乐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外,还具有绘画美。请看:写“孤烟”着一“直”字,既明状“孤烟”之高,又隐状“孤烟”之浓黑;写“落日”遣一“圆”字,既明状落日之低,又隐状落日之残红。这一红一黑,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塞外特有的绮丽壮美的画面,具有绘画美。真可堪称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样一个具有绘画美的散文片断:

      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深的枫树林里歌唱。

      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光,奶奶和爷爷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密密的枫竹林里,红嘴玉轻轻地唱歌,紧靠竹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一股蓝幽幽的雾……,竹林那边,桂花正浓……

      这段写景的文字,不仅用具有鲜明节奏感的叠字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在巧妙地运用含有各种色彩的词语方面,也很有特点。如写木楼,作者用“湖蓝湖蓝”来形容;写“枫牙岭”,作者用“幽蓝幽蓝”来描绘。虽同是蓝色,但有深浅之别。事物的色彩的细微差异,作者区分得如此具体,如此清楚,可见作者观察之细,描绘之工。枫叶是红的,“红嘴玉”的嘴是红的,“山雾”是乳白色的,“雾气”是蓝蓝的,……这些都是明写事物的颜色。“枫竹林”、“羽毛”、“山塘”、“小路”、“草丛”、“桂花”等是什么颜色?作者没有明说,但读者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这是暗写事物的色彩。明暗交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具有绘画美。好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多么令人神往啊!正是因为作者行文时讲究了语言的绘画美,巧妙地调配了颜色,细腻地描绘了颜色,才使文章的意境如此之优美,才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物之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在写作时,又怎么能仅用单一的色彩去描绘多彩的事物、反映多彩的生活呢?生动的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绘画美,即能合理调配色彩,使所描绘的事物五彩斑斓、艳丽夺目、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要使语言具有绘画美,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认真观察所描绘的事物的色彩特征。观察得越细致,描绘得才会越具体、越准确。

      第二,了解色彩的表情达意和象征意义。

      色彩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可分冷色和暖色两大系统。暖色如红、橙、黄等,冷色如青、蓝、紫等。暖色给人以兴奋、热烈的感觉;冷色给人以沉静的感觉。色彩的感情和象征意义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感情,产生不同的寓意,同一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含义。比如:红色,常常使人感到兴奋、热烈、喜庆等,也可以产生恐怖、危险、血腥等感觉;橙色常常使人感到温暖、华贵、庄严、隆重,也可以产生闷热、重压的感觉;黄色常常使人感到光明、轻快、富裕,也可以产生衰败、低级等感觉;绿色使人感到清新、舒适、欣欣向荣,也可以产生压抑、伤心之感;白色常常使人感到单纯、明快、洁净,也可产生悲哀、恐怖之感;黑色常常使人感到严肃、沉重,也可产生阴森、恐怖、神秘之感;紫色常常使人感到轻柔、娇艳,也可产生忧郁、险恶的感觉;蓝色常常使人感到静谧、清廉、幽深,也可产生悲伤、寂寞的感觉。等等。此外,色彩还存在着寓意和象征性,例如,红色象征喜庆,橙色象征庄严丰收,黄色象征光明、尊贵、财富,绿色象征青春、和平、新生,紫色象征权力、尊严,黑色象征死亡、悲哀,白色象征纯洁、卫生、悲哀等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留心积累具有绘画美的词语,从而在描绘事物时,准确地利用色彩来表情达意,使语言具有色彩美,使自己的作文体现出词语丰富的特点。

      下面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词语丰富,挥洒自如。

      走进秋天

      立秋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到了七月七,天空总会开满斑斓的笑,每朵巧云都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奶奶说,七月七,是喜鹊上天河搭桥的日子。晚上,牛郎和织女就在鹊桥上相会。她说这是真的,年轻时,她曾在韭菜地偷听过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最撩人的,是秋天的青纱帐:玉米忙着抽穗,中稻忙着授粉,大豆忙着结荚……它们飘动的时候,大地是一面旗帜!水乡的姑娘,用双手一拨,菱角儿忽东忽西,又鲜又嫩的。采菱曲唱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红红的灯笼椒和尖尖的羊角板同时上市了,甜而辣,莫非是生活的双胞胎?仔鸡也开始学着打鸣了,它们正期待着新的黎明……

      白露

      露出今夜白。

      秋天的眸子,这般圆!这般亮!晶莹果,折射着七彩,透明中,叠印着丰姿,纯净里,飘逸着辉煌。流霞被赤橙黄绿青蓝紫包装。山里,被赤橙黄绿青蓝紫尽染。七色构成的韵致,在洒、在溢、在泻、在淌——从缀着石榴、柿子、栗子的枝头上滴下来,从挂着扁豆、丝瓜、葡萄的藤蔓上滴下来,从结着稻谷、高粱、玉米的穗子上滴下来。如果说,春天是水粉画,夏天是国画,那么,秋天一定是油画了!

      只有此刻的露,才能称得上花露、香露、彩露、甘露、最富有的露!哦,满树的桂花就要放香了!哦,十五的月亮就要东升了!

      作者描写“秋山”,用一“丰腴”,境界全出,极具美感;描写“秋水”遣一“凉爽”,传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状写“秋云”,驱一“淡远”,抓住了云的特征。又如:写“七月的韵致”,连用了四个动词:“洒”、“溢”、“泻”、“淌”,分别写出了“韵致”的多寡与流势的大小,极为传神。再如,在描绘“白露”时,分别运用了“花”、“香”、“甘”、“彩”、“最富有”等修饰语,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来展示“白露”的特征,十分准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构成文章的第一要素。如同绘画离不开线条与色彩,音乐离不开节奏与旋律一样,写作离不开丰富的词语。本文的作者,在文中之所以能这样挥洒自如,正是因为作者注重积累词语;词语丰富,有了“源头”,还愁没有“活水”、没有“清流”?

      2句式灵活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例如:整句(如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巧用文言,文章自有古雅之风。

      所谓“句式灵活”,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

      常见的句式有以下几组: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单句与复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整句与散句等。句子按语气分还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怎样才能使句式灵活?

      第一,要培养“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

      第二,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表达效果和语言环境的特点。

      第三,要掌握变换句式和选择句式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些例子:

      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指鞋匠对希腊画家亚柏尔的画提出十分外行的意见),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会怪我唐突罢。

      (宗璞《西湖漫笔》)

      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陈述句。如果换成这样一个祈使句“西湖,请不要怪我唐突!”在语义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在这里,使用祈使句,就显出了作者与西湖之间在感情上存在着距离和隔阂;使用陈述句,则表现出“我”与西湖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因此,在行文时,为了说话婉转,或显示说话者与对方的关系亲密,感情深厚,一般选用陈述句而不用祈使句。

      试问:天下豪杰,哪一个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任何困难就可以扶摇直上、一举成才?

      (傅锋《立志成才》)

      为了强调所阐述道理和所作出的判断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作者选用的是一个反问句,而没有使用否定句(天下豪杰,没有一个是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任何困难就扶摇直上的),也没有选择陈述句(天下豪杰的扶摇直上、一举成才,都是经历了坎坷、经受了挫折、克服了困难的),这是因为否定句和陈述句的语气都没有反问句强烈,因此突出和强化论点的作用也就没有反问句大。

      老秦舀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同志道:“吃吧,先生!到咱这穷人家吃不上什么好的,喝口汤吧!”

      (《老杨同志》)

      这段话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主谓倒装句。作者特意将谓语前置,是为了突出老秦对老杨同志非常客气、非常热情的态度。如果换成顺装句,这种热情、客气的态度,就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其表达效果就显得差多了。

      由此可见,不同的句式,其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在写作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地恰当地选择句式,以期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两个例子:

      ①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夏衍《包身工》)

      ②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

      (夏衍《包身工》)

      这两个例子在句式运用上显得十分灵活。例①长句与短句交错,整句与散句相间,使文句节奏明快,语速跳跃,显得极为活泼、自然。例②则是主动与被动句结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如果都用被动句,或都用主动句,就会使文章显得单调、死板、枯燥、乏味,其表达效果就将大为逊色。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2000年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我们常会徘徊在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究竟何去何从,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更考验着我们的勇气。

      我们渴望成功,我们向往胜利,在心灵与现实相激迸出的岔路处,我们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心灵的选择往往是痛苦的。它需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它需要有屈原投江的愤然,它还需要有忍辱负重的坦然。因此,能在心里作出无愧于心的选择的人,必定是敢于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也必定是有着毅然绝然义无反顾的豪情的侠胆之人。

      心灵的选择往往是不同于世俗,甚至与世俗抗争的,王安石挺立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全然不顾耳边的那些世俗之音,硬是要将改革弊制,匡扶宋室的豪迈之路一走到底;布鲁诺挺立于宗教迫害的风口浪尖,宁可选择那令自己与真理永存的火刑架,也不去卑躬屈膝地换取腐朽专制的半丝怜悯。他们毅然抛弃了世俗的腐朽与没落,把自己的心灵的选择化作对黑暗与愚昧的无情鞭挞,化作自己对真理与文明的殷殷热忱,并沿着自己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阔步向前。也许这些豪壮的选择并不能改变那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也许这些沉睡的选择只能在几百年后才能熠熠生辉,可我们始终坚信,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而且答案往往简单,可只有选择真理,选择勇敢,我们才会问心无愧。

      人生在世,谁都得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自己的志向,选择自己成才的道路,选择自己回报社会的方式。我们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更肩负着自身与祖国双重选择的责任。选择正确的路,选择有挑战性的路,选择有创新精神的路。每一处选择都检验着我们的勇气,每一处选择都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每一处选择都印证着我们对祖国的一腔热忱。肩负重担的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每一步路,对得起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人生的十字路口,有着暗香浮动,有着恶浪汹涌。作出自己的选择,迈出关键的一步,休管他人论短长。请记住,在心灵的选择前只有大智大勇者才会胜利。

      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文笔优美。具体表现在句式灵活多样,行文的活泼自由等方面。例如:“我们常会徘徊在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究竟何去何从?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更考验着我们的勇气。”长句短句,单句偶句交互的使用。文意流动,富于变化。又如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心灵的选择往往是痛苦的,它需要……它需要……它需要……因此……”连用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感情激越。整篇文章,长句与短句互用,单句与偶句相间,整句与散句交错,句式灵活多样,行文活泼自然,充分显示该考生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

    (二)善于运用修辞

      讲究语法,是为了把话写通,使文章文从字顺,这是对作文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讲究修辞,则是为了把话写美。所谓“把话写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是对文章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属于“发展等级”。

      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造成这种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唐代的散文家李翱在《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意思是说一篇文章,即使立意深刻,道理得当,但如果语言不准确、不鲜明、不生动,那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修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一个意思,用不用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要表达“革命的高潮将要迅速到来”这个意思,若不用任何修辞手法,可这样说:“革命的高潮马上就要迅速到来了。”如果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则可以这样表达:“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着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前者未用任何修辞手法,虽然也简洁、明白,但缺少文采,索然寡味,没有感染力。而后者,把即将迅速到来的革命高潮比作看到了桅尖的航船,比作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红日,比作快要成熟的婴儿。生动、形象、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无法抑制的激动、喜悦之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又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中这样写道:“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段话用词准确,语言简练,连用了比喻、借代、引用等几种修辞手法,形象有力地表达了对年青一代殷切的期望。如果不用任何修辞手法这样写:“你们青年人很有希望,你们要提高思想觉悟和科学水平,把老一代人没完成的事业接着干下去,一定能超过他们。”就没有丝毫文采,只有枯燥乏味的说教,谁愿听,谁想看?人们不愿听,懒得看,你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又从何产生?

      《考试说明》要求高中生能正确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在高三的第二轮复习(考点复习)中,同学们对这几种修辞手法的形式、特点、区别等都有所了解,此处不复赘述。下面只是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要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2要了解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时的注意事项。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3要提高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恰当的能力。

      在写作时,我们要培养使用修辞手法的自觉意识,更要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各种修辞手法使用得是否恰当的能力。因为这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前提,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一篇湖北省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

      给世间一缕馨香

      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曾经耳闻过尔虞我诈,也曾目睹过世态炎凉。总想寻一方静谧的圣土,躲避这人世间所有的污秽,洒下诚信的种子,育出美丽的家园。

      突然有一天,听到一位哲人的话:诚信如一枝玫瑰,送给别人,手有余香。

      心弦被轻轻地拨动,世界如此之大,我为何只看到阴暗的乌云,却忽视了蔚蓝的天空;为何只苛求于别人,而忽略了自己呢?诚信,是相互的,付出你的诚信,才可得到真心啊!

      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园中她最美,美得娇艳欲滴,美得摄人心魄。热恋中的诚信,是两颗心碰撞产生爱情火花的催化剂,月光中的喃喃细语,小河边的山盟海誓,无一不是诚信的结晶。诚信,让一切建立在金钱与地位上的“爱情”走开;诚信,让天下有情人冲破所有的羁绊终成眷属。诚信,是人世间创造美丽的女神。

      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当你悲伤地观望那转瞬即逝的流星而慨叹时,是谁鼓励你去看流星飞逝那一刻的柔美?是朋友,充满诚信的朋友呵!朋友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而诚信则是维系朋友的心灵的纽带,只有它才可创造世间宝贵的友情。

      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赤诚,美得销魂。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亲情是世间最白璧无瑕的珍宝,也同样需要诚信的滋润。没有诚信,骨肉相残,手足反目,同样令世人惊骇。诚信是创造人间真情的使者。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这枝美丽而馨香的玫瑰,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这片玫瑰园,不要吝啬你心中的那朵朵玫瑰,轻轻地微笑着摘下一朵朵,又轻轻地微笑着送给你身边的人们,世间将会多一缕馨香。朋友,撒开你手中的玫瑰吧!你同样会时刻感到甜蜜的馨香!

      语言优美,是本文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全文行文流畅,遣词精当,句式选择准确,并能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显露出作者厚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文学素养。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本文在修辞手法运用方面的一些特点。纵观全文,作者运用了比喻、引用、对比、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比如,作者把“诚信”比作“种子”、“玫瑰”、“纽带”等,化抽象为具体,十分生动、形象。又如:作者把“尔虞我诈”比作“阴暗的乌云”,把诚实守信比作“蔚蓝的晴空”,非常贴切、传神;同时“乌云”与“晴空”又构成对比,爱憎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再如: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间接引用的某位哲人的名言:“诚信如一枝玫瑰,送给别人,手有余香。”既准确地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又使文章具有理性的思考。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均以“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园中她最美,美得……美得……”作开头,既运用了比喻,又构成了反复,一唱三叹,气势磅礴,激情奔放,感人至深。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如:“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等,句式整齐,结构紧凑,势如排炮,一气呵成,情深意笃,富于感染力。

      (三)文句有意蕴。

      文章有文采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是“文句有意蕴”。所谓“意蕴”,就是指“内在的意义”或“含义”。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意蕴”,就是要求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对“意蕴”和道理,不作淋漓尽致的发掘,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

      宋人黄庭坚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说:“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锋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作箭中追骑矣。’余因深悟画格。”这个李伯时的画技之高超,实在值得称道。他为黄庭坚画了幅画,画的是李广夺胡儿马后,弯弓射胡儿追骑的场面,但画中只出现了李广驰骑引弓的镜头,而没有画出“箭中追骑”这一结果。这正是李伯时的高明之处。这样画,表明李伯时深深懂得作画要有意蕴的道理。在这幅画中,李伯时虽然没有画出李广射中胡儿追骑的内容,但观画者却可以由李广“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的动作、神情、射技等,推想出胡儿追骑将应弦而倒的结果。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有限的画面中显示出广阔的景象和丰富的内涵,可以给欣赏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

      画家作画,讲究有蕴藉含蓄,追求有包孕的片刻;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借鉴这种“画格”,讲求文句含蓄,有意蕴。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看做有头脑的人。不要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这段话道出了使文句有意蕴的秘诀:作者在行文时,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如果文章把什么话都说尽,或者把话说得太浮露,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就剥夺了读者作“不尽之远想”的权利。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写过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又名《讨武檄》),该文气势雄壮,词锋犀利,音韵铿锵,文质兼美,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相传当武则天读到斥责其篡位夺权的段落时,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对左右说:这个骆宾王,要是在文中只说我坏,而不说我是如何如何坏,那就更可怕了。武则天在看这篇檄文时,为什么会哈哈大笑?究其原因,无非是在笑骆宾王把话说得太明白、太浮露,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看来这个武则天也懂得作文之道。这个传说,正好从反面告诉我们:文句要有意蕴,有“包孕的片刻”;否则,人们读后,只会感到味同嚼蜡。

      怎样才能使文句有意蕴?一般说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符号代替法

      所谓符号代替法,是指行文时有意把读者根据语境可推知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符号代替法,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使用符号代替法时,必须预先提供特定的语言环境,使读者在推测、想象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时,有据可依;否则,就会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同学们在写作时,凡遇到以下情况,均可运用此法。

      [1]当所要表达的某一内容难以尽述或不必尽述,不尽述反而可使文章含蓄、隽永时。

      两片粗石凿成圆,如日头和月亮,硬被合在一起磨擦。转啊转,转得好慢,和驴的脚步同样慢。磨眼儿很细,成升成斗的粮食慢慢流进去,成晌成夜的时间慢慢流进去,磨出了粗粗的面粉,也消磨了长长的日月。磨房里,有一支长长而又沉沉的乐曲:石磨、驴蹄儿、筛面箩合奏的交响曲。演出了数千年,数千年旋律依旧,没有高潮,没有变化,年年重复着一个无头无尾、平淡无奇的故事。乐曲里,春秋交替,历史爬行,一代又一代,小媳妇成了老太婆,小伙子成了白头翁。时间被磨得模糊,心灵被磨得愚钝。于是,磨房里长长的无聊,也就失去了枯燥,她或他,在筛面和骂驴的间歇,会哼一首祖传的歌谣。于是,从窝头、稀饭和糠糠菜菜里,从贫寒清淡的生活里,得到了满足和惬意……

      (节选自周同实的《石磨》)

      这段文字是《石磨》的第一自然段。在段末作者使用了符号代替法。文末省略号所替代的内容是难以尽述的。文中的主人公们,“从窝头、稀饭和糠糠菜菜里,从贫寒清淡的生活里”,除了“得到了满足和惬意”之外,还可得到些什么?同学们从所提供的语境中是不难“思而得之”的。因此,作者把这些难以尽述而读者又能“思而得之”的东西用省略号来取代,恰到好处,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当所要表达的某些内容不必明述,不明述反而可使文章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时。

      例如,张新民的微型小说《落棋有声》,写的是某厂厂长通过分析两位铸造车间主任候选人与自己下棋时的细枝末节,来确定车间主任人选的故事。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厂长与两位候选人下完棋后,“径自朝汪科长(组织科长)家走去……”厂长为什么这时要径自朝组织科长家走去?他要找汪科长谈些什么?这个铸造车间的主任究竟谁当好?厂长此时心中是否已经有了底?……行文至此,这些内容作者只字不提,而是巧妙地以一个省略号将它们取而代之。这样处理,真是匠心独运,高明之至!这些被省略号所取代的内容,根据上文所提供的语境,同学们完全可以“思而得之”,属于不必明述的范畴,作者此时惜墨如金,不失时机地将它们统统省略掉,而以“不言言之”,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这真是神来之笔!拉辛在《拉奥孔》里说,艺术家的创作“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本文的作者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才一跃而成为上品。

      2形象暗示法

      形象暗示法也叫象征法。就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由本体和征体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形象暗示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对征体的具体描绘之中。运用形象暗示法,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深入浅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读者悠远的情思。

      形象暗示法,可只用于文章的局部,例如: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世纪!

      (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打开窗子”象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十分贴切,恰当,意味蕴藉。如果换成几句赤裸裸的政治口号,就会大为逊色,倒人胃口。

      形象暗示法,也可用来构思全篇文章,请看下文:

      小草

      徐刚

      我的故乡没有高山,只有小草。

      湖光山色自然是十分壮丽的,但,倘若湖畔和山上连小草也没有一根,那就显得寂寞而单调了,也不会有生机盎然的姿态。至于沙漠中的旅行者,假如有一天突然发现了一丛嫩绿而孤零的小草,那种欣喜大概真是笔墨难以形容的。因为,这小草预示着:沙漠将要到尽头了。不远处就是草原或平川。那里的水淙淙地流着,那里的花随意地开着……

      可见,小草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在大千世界中,也自有它的位置,不管人们好恶如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伟大的人,伟大的事物,也难免有渺小的一面;而渺小的人,渺小的事物,也总会有伟大的一面。

      春风正从远方吹来。

      春风正从远方走来。

    你早呵,有生命的小草!

      你好呵,有希望的小草!

      本文运用形象暗示法构思全文。虽不足三百字,却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渺小”与“伟大”的辩证关系。小草,在文中,不是作为一种植物,而是作为一种人、一种精神的象征出现的。它不仅预示着沙漠的尽头,更预示着春天的来临;不仅给生活增添新绿,也显示了盎然的生机。只要有生命就会有希望。全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3警语点缀法

      警语又称警句,是含义深远而精练的语言,它包孕着丰富的意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给人以规律性的认识。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里的“片言”就是指具有警策性的话语。用它来点缀文章,使之居于全篇紧要之处,全篇也会因此而鼓动、而生辉。刘禹锡也曾经指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看来,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深谙这警语点缀法的作用的。警句点缀法,就是指在行文时,恰当地运用简练动人、意蕴深刻的警句来点缀文章,使之言简意丰、含义深远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如,台湾金陵女中的某学生的《感动》一文,叙写的是幼时父母背她上医院,涉水过巷,却不知体贴父母,直到长大后的某一天,听到一个陌生的小女孩问背她的妈妈“累不累”时,才感触良多,深悔自己的过失。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

      感动的滋味并不好受,(是一种)酸酸的、涩涩的、热泪盈眶、咽不下去的感觉。但每一次总可以得到另一个崭新的生命,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一颗固执的心。

      这是一段寓含伦理的警语,经它一点缀,文章顿时神采飞扬,余韵无穷,引人深思。作者为何能“得到一个崭新的生命”?“这个崭新的生命”又是何物?“固执的心”又为何可得到“改变”?读罢全文,我们怎能不掩卷沉思呢?

      再如:鲁迅先生的《故乡》,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旧社会把闰土折磨成一个衣食无着、精神麻木的人,造成了他与“我”心灵的“隔膜”,鲁迅先生对此无比痛心。然而,他没有失望,深信将来不会再如“我”的“辛苦辗转”,再如杨二嫂的“辛苦恣睢”,再如闰土的“辛苦麻木”。作者将这一思想提炼成了这样一段寓含哲理的警语: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段精粹的警语,生动形象,意蕴深刻,发人深省,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警语的位置,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它一般都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上述两例,均是出现在文末。我们还可以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把它点缀在文章的中部。

      韩愈在《马说》中这样起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按照常理,应是先有名马,然后才有善于相马的人,而作者却开宗明义,一语惊人,不同凡响,令人深思。

      警语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位置的例子就更多了。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均是如此。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名篇佳作,千古不朽,与含有这些语少意密、发人深省的警语恐怕是不无关系的吧!

      4一语双关法

      一语双关法,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一词多义、多词同音,或形象相似等条件,着意使文章或文章的某些部分获得双重意义。一语双关法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巧妙地运用一语双关法,可使语言深邃、含蓄、曲折,有意蕴、耐人寻味。

      例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在被捕时对李铁梅这样交待道:“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的账目要记熟,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其中的“出门卖货”明指“提篮小卖”,而实指把密电码交给党的地下交通员;“看气候”明指看准天气情况,而实指看准交接密电码的时机、环境等;“来往的账目”明指做买卖的账目,而实指交通员接头时的暗号等;“野狗”“喜鹊唱枝头”等也均是言在此,意在彼,另有所指。

      又如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这样写道:“雅要有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这段话中的“算盘”,表面上指中国一种特有的计算工具,而实际上指的是“心机”。

      从上面的典型例子中可以看出,运用一语双关法,可以含蓄地影射另一件事,使语言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意蕴丰富,有一箭双雕之妙。

      5紧急刹车法

      所谓紧急刹车法,就是指行文至关键之处时,便来个紧急刹车,使文章戛然而止,以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符号代替法”有点相似,都是“该住手时就住手”,但也有不同之处。“符号代替法”是紧急刹车后,把许多不说而读者能思而得之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而“紧急刹车法”则是戛然而止,以不言言之。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在《窗》一文中,就成功运用了这种“紧急刹车法”。《窗》描写了一病房中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靠窗的病人,每天可以起坐一小时,给同室病友讲述“所见”的窗外的景物:花园、情侣、球赛、建筑等等,使那位病友的精神受到安慰。可有一天,那位不靠窗的病人想:“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是我呢?”于是当靠窗的病人垂危时,他不按铃报警,眼睁睁地看着那位靠近窗口的病友死去。在那靠近窗口的病床上,当他如愿以偿后,便急不可待地向窗外望去,结果他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道:“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行文至此,作者便紧急刹车,把剩下的内容留给读者去思索,去咀嚼,意味深长。

      又如张克在《尊严》一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在去崂山旅游时,见一位五十来岁的女侨胞在车站广场吃力地挖一枚陷在沥青路面里的贰分硬币,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从女侨胞口中得知个中原因:“我看那国徽,整天在地上被人用脚踩来踩去,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在明白真相后,作者这样写道:

      崂山终于到了,我登上了顶峰,面对巍峨群山,大声呼喊,幽幽深谷传来一阵阵深沉的回音……

      这趟崂山没白爬,我突然发现了我失去了贵重的东西,并且又找到了它!

      行文至此,便戛然而止,语言含蓄,意蕴深远。作者登上的哪里仅仅只是眼前的崂山,他分明登上了一座思想的高峰。在山顶,他哪里仅仅只是欣赏到眼前的山光水色,他分明还领略到了一种更为壮丽的风光——“尊严”,欣赏到了一条更为撼人心魄的风景线——爱国主义。作者究竟失掉并且找到了什么?他没有明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寻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6正话反说法

      正话反说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不从正面写出,而在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事物来表达本意。如要肯定什么,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若要否定什么,却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正话反说法表现的对象总是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运用正话反说法就是根据这正反两个方面固有的内在联系,将其联结在一起,并夸张地突出与它有关的某一种,而将真正的内涵隐藏在反面。用正话反说法抒情,可以使人感觉到感情的复杂和强烈;用正话反说法达意,可使文章的思想显得深刻蕴藉。运用正话反说法,要注意分寸感,表达要恰当贴切,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例如:刘道存的《一个小偷与失主的通信》就是一个成功地运用正话反说法的范例。现节选如下:

      第一封信小偷致失主

      亲爱的吴光元厂长:

      昨天晚上,我曾惠顾了您的办公室。事先未征得您的同意(并非有意轻慢,而是出于职业习惯,与顾主打招呼多有不便),不好意思敬祈原宥!

      作为小偷,我自信我的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心理能力、分析、观察与直觉都是堪称一流的,所以我干事情总显得从容不迫……

      ……

      ……您的打火机我顺便装起了。打火机样式很别致,我不抽烟,可喜欢搜集各种打火机,多多少少也算个业余爱好吧。人没个爱好不行,没个爱好精神上太空虚。

      ……

      我是极想与您交个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希望能同时看到您的诚意!顺致亲切的问候。

      您的偷朋友

      1999年4月24日

      第二封信失主的复信

      尊敬的小偷先生:

      收到您的来信,我不由大吃一惊!

      您把活干得十分漂亮,以至于我竟未发现已经失窃……

      ……

      蒙您看得起,要与我交个朋友,使我深感荣幸。作为朋友我有责任给您进一言:您在我办公室茶杯、玻璃板等处留下不少指纹,诚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万一……总归是不太好的。

      别不多谈,顺祝事事如意。

      您的厂长朋友吴光元

      1999年4月25日

      在文中,作者对要表达的意思,不从正面写出,而从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妙趣横生。如:小偷在信中大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业余爱好”等等,失主在遭窃后称小偷“干得十分漂亮”,为能与小偷交朋友而“深感荣幸”,并顺祝小偷“事事如意”等等,这些词语和句子,幽默含蓄,意蕴深远,讽刺辛辣,读后,令人捧腹,发人深思。

      当然,我们讲求“文句有意蕴”,既不是要与明白晓畅相对立,也不能与艰深晦涩相等同,而是要追求一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意境,要获得一种语近情遥、语简意丰、含吐不露、余音绕梁的表达效果,使人读后如品香茗,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以上所谈的是语言有文采的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在写作中,这三方面常常是综合运用的。请看2000年高考湖北一考生的作文节选:

      生活是这样一个词:短暂。快快乐乐地过完童年,恍恍惚惚地过完少年,风风火火地过完青年,沉沉稳稳地过完中年,慢慢悠悠地过完老年。童年快乐的时光,少年行事的荒唐,青年奋斗的历程,中年不惑的迟暮,老年闲逸的无奈,都在转眼间随风逝去,永不再回。

      生活是这样一个词:美丽。我热爱生活,并坦然地接受它为我带来的一切,用我的生命来使之不断的充实、丰腴,它将埋藏于我过去的脚印之中,等到我步入老年,我会拨出那回忆灰烬中美丽的火星。即使我已化作天边的星辰,也会用它来照亮我的生命,重温那些如烟的往事,再一次走进生活。

      生活是这样一个词:奇妙。在同样的环境中它也决不雷同。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有的人废寝忘食、拼命追赶,有的人却学玩兼顾、应付自如;在穷困的处境中,有的人苦不堪言、怨声连连,有的人却随遇而安、自得悠然;在一样富裕的条件下,有的人每天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有的人却心满意足、知足而乐。

      生活是这样一个词:无奈。想要得到的偏偏得不到,不想要的却堆积如山。想要的是那么多,而生命却这么短;努力奋斗,事情偏偏不成功,轻轻松松,运气不断冲他来。逢迎拍马的人往往得到重用,老实规矩的人常常身处困境。

      ……

      生活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这篇文章从整体面貌上看,显得很平常,但它在考试中仍然胜出,得了高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语言有文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词生动。主要体现在善用叠词,如“快快乐乐”、“恍恍惚惚”、“风风火火”、“沉沉稳稳”、“慢慢悠悠”等,重重叠叠、音韵和谐,表现出语言的音乐美。二是词语丰富。体现在除使用了很多成语外,还使用了很多修饰性的词语,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文章的表现力。三是句式灵活。如文中多用四字格,两两相对,构成了语言的匀称、和谐之美。如第二段的散句与其他各段的整句构成了语言的错综之美。四是善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五是文句意蕴,如“想要得到的偏偏得不到,不想要的却堆积如山”等语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这篇文章正是因为语言有文采,才在阅卷评分的天平中,为自己加了一个“增分”的砝码。

      针对性训练

      (一)从《沉默是金》、《沉默未必是金》中,任选一题,按下列要求作文

      ①开头必须使用排比句。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800字以上。

      (二)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六月登井冈(节选)

      熊永祥

      乍见井冈山,井冈山好大。

      五百里井冈山,宛如①(用一个比喻句)。殿内陈列着三千八百多种植物和白鸥、短尾猴等一百余种珍禽异兽。殿内有茨坪、龙潭、桐木岭、黄洋界、笔架山、仙口、五指峰和湘洲八处风景,高高低低的峰如一格格琴键,奏出四分之二拍的美妙音乐,树影幢幢,绿阴如盖,远不分株,近不分棵,一个个山坳,像一个个②(写出喻体)斟满了陈旧醇香的传说。③(用一个叠音词)流水像在诉说无限衷肠,又像在静心倾听远山的呼唤。十八条瀑布,飞珠溅玉,有的粗,有的细,委婉动人。山麓小河中的渡船,则像④(写出喻体)那么容易飘荡。船和水,是这山中最活跃的生命因子。

      井冈山好静,井冈山好野,井冈山上好自然。

      风,是⑤的;草,是⑥的;苔,是⑦的;潭水,是⑧的;雾,是⑨的。(在⑤—⑨处填上相应的叠音词)一块大石头,一座旧木房,一眼红军洞,一棵松树,一线天空,高高的崖壁上爬满了电线以及青黄相间的藤子,苞芋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丛生,佳木在远远近近葱茏。……

      (三)阅读下文,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表示色彩的词,体会本文语言的绘画美。

      站在岸边向湖心望去,湖水①的,真好像到了海滨。那点点风帆,历历可数,阳光照在湖面上,②光闪烁。

      夏季常有天鹅来此做客,他们双双弯曲的长颈,划动着③掌,在湖面上遨游戏水,不时发出动听的叫声。到了秋天,湖四周④的芦苇丛已变得一片⑤,渔民们哼着打鱼小调,撒下了鱼网,傍晚,被晚霞映⑥的湖面上,渔民们兴高采烈地摇着大船满载而归……

      (四)以“微笑”为话题,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

      (五)以《信任,是一种美丽》为题,按要求作文

      ①行文时,注意整句与散句结合,长句与短句相间,使句式灵活多样。

      ②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700字左右。

      (六)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宴请好友黄庭坚时,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要他们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的横线上各填一个动词,变成两句五言诗。黄庭坚随口吟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后,苏东坡也接着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听后,摇摇头说:你们的两句诗,从意义上说,动词都选择得较好,但从整体意境上看,所选的不是那个最贴切、最准确的动词。于是,她随口说出了这两个动词,苏东坡、黄庭坚听后连连称赞:妙!妙!妙极了!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上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很艳丽,很夺目。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A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B给新的花蕾。自己C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

      1将画横线的句子换成两个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

      。

      2在A、B、C处分别填上最准确的动词,使太阳花人格化,但不能重复。

      (八)续写小小说的结尾,要求意蕴深远。

      同意

      王秘书送进一份文件。

      王局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字。

      突然,他睁大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落到了办公桌上。

      翌日,。

      (九)阅读下文,在结尾处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寓含哲理的句子。

      火柴

      李华岚

      你的身躯那么细小,你的生命那么短暂,但是,你却没有一丁点儿的自卑。

      你排着整齐的队伍,信心百倍,时刻等待着人们的挑选。你的全部理想就是:燃烧自己,为人类牺牲,为世界作一点贡献。

      你的小小火苗,可以化作冲天大火,燃尽茫茫辽原。但是,只要人类需要,你愿意用自己的全部青春,为黑夜里的人点起一盏灯,为辛勤的劳动者燃起一支烟。

      小小火柴,说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

      。

      (十)请以《高三生活的苦涩和甜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

      ②注意句式灵活。

      ③在文中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④800字以上。

      运思指要

      训练题(一)

      《沉默是金》或《沉默未必是金》题目就是论点,在扣住这一论点展开论述时,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和喻证法等。为了增强文章的文采,运用排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请看袁敏杰写的《沉默未必是金》一文的开头:

      有句格言说,沉默是金。想想也是。人生处世,有时,沉默是一种睿智;有时,沉默是一种豁达;有时,沉默是一种涵养;有时,沉默是一种洒脱;有时,沉默是一种洁身自好;有时,沉默是一种顾全大局……

      这段文字,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沉默的本质,既使文章气势磅礴,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排比句使用得当,可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用于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于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情深意笃;用于说理,则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用于立论,则大气磅礴、天衣无缝;用于驳论,则摧枯拉朽,无懈可击。不过,同学们在运用排比句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二是必须是多项并举。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让读者去深思。后一种排比句末要用省略号

     

    训练题(一)

      《沉默是金》或《沉默未必是金》题目就是论点,在扣住这一论点展开论述时,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和喻证法等。为了增强文章的文采,运用排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请看袁敏杰写的《沉默未必是金》一文的开头:

      有句格言说,沉默是金。想想也是。人生处世,有时,沉默是一种睿智;有时,沉默是一种豁达;有时,沉默是一种涵养;有时,沉默是一种洒脱;有时,沉默是一种洁身自好;有时,沉默是一种顾全大局……

      这段文字,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沉默的本质,既使文章气势磅礴,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排比句使用得当,可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用于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于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情深意笃;用于说理,则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用于立论,则大气磅礴、天衣无缝;用于驳论,则摧枯拉朽,无懈可击。不过,同学们在运用排比句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二是必须是多项并举。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让读者去深思。后一种排比句末要用省略号。

      训练题(二)

      依次填:①一座辉煌的绿色宫殿②纯洁而朴素的酒杯③潺潺④一片落叶⑤轻轻⑥绿绿⑦柔柔⑧幽幽⑨淡淡

      训练题(三)

      依次填:①碧蓝碧蓝②银光③红④翠绿⑤金色⑥红

      训练题(四)

      请参看湖北沙市三中陈靖同学的习作《微笑》。

      微笑

      湖北省沙市三中陈靖

      如泉水一般的清澈,这是抛开喧嚣的一丝纯净。

      似微风一样的惬意,这是微笑,是超然物外的一份洒脱。

      若烛光一般的温馨,这是微笑,是敞开心扉的一种豁达。

      像阳光一样的灿烂,这是微笑,是挑战逆境的一腔执著。

      微笑是赠给生活的厚礼,是献给人间的美丽,是洒向世界的爱意。

      微笑地面对挫折,这不是半途而废、望洋兴叹的退却,而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决心。

      微笑地面对误解,这不是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懦弱,而是安之若素、海纳百川的气度。

      微笑地面对冷漠,这不是一厢情愿、杯水车薪的多余,而是真情实意、和谐融洽的塑造。

      微笑地面对成功,这不是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狂妄,而是淡泊功名、超凡脱俗的心境。

      慷慨地露出微笑,使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获得的是友情,是相知;吝啬地保留微笑,使人无所适从,心扉紧锁,失去的是知己,是关切。

      于是,每个人可以捧出自己的微笑,使这份发自内心的微笑如同夜幕里闪烁的明星,穿越世俗的空间,照亮其他迷茫者的前路,折射出自己最光辉的一刻。

      朋友,让我们微笑地走向生活吧,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们。

      报我们以平坦吗?那不妨微笑地迎接幸运之神的垂青。

      报我们以崎岖吗?那何不微笑地接受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报我们以幸福吗?那何不微笑地直面曲折的人生。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微笑地走向生活。

      训练题(五)

      请参看这样几段文字:

      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他人表示信任,是一种终于有了依托之后的轻松愉快;而受到他人的信任,是一种肩负起责任之后的自豪与幸福。信任因极难得而倍加珍贵;信任因出自纯朴真诚而更显美丽。

      信任是沟通人心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彼此可以在生活中无猜无忌地来往,苦日子也会充满阳光,彼此都生活得快活潇洒;信任这座桥梁塌了,你活得累,他也活得苦,有阳光的日子,也会失去色彩,失去韵味。

      正如自然界中不能没有阳光一样,社会生活中不能缺少信任。的确,生活在相互信任的氛围里,是充实的、美丽的。

      训练题(六)

      这两个动词是“扶”、“失”。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这“扶”、“失”二字,完全与诗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训练题(七)

      比喻句①:像彩霞那样艳丽

      比喻句②:像宝石那样夺目。

      三个动词分别是:A.腾B.让C.躲

      训练题(八)

      王局长无可奈何地交出了局长办公室的钥匙。

      (只要续写的内容与语境相符,能突出供料的主题,符合“有意蕴”这一要求均可。)

      训练题(九)

      符合人民的需要,生命就有价值。

      训练题(十)

      正确理解苦涩与甜美的关系是写好本文的关键。有的同学写我因某某原因成绩很差,我感到苦涩,后来又因某种原因成绩又提高了,我感到甜美。这样写,就过于肤浅,直露,立意不高。哪能如此简单,对苦与甜应当辩证地看:苦中有甜,甜中有苦;以苦为甜,则不知何为苦,何为甜等等。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反思生活,才能写出意蕴深远的文章来。

      在语言表达方面,一定要符合要求。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变换句式,运用辞格,使语言亮起来。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