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语文高考复习 -> 诗词鉴赏 -> 汉魏晋诗歌鉴赏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古诗内容解读探微汉魏晋诗歌鉴赏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栏目:汉魏晋诗歌鉴赏    收藏本页

    《考纲》把古诗的鉴赏放入了“古代诗文阅读”中,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考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笔者认为制约考生的瓶颈是对诗意的解读。如果对诗意不理解,其他要求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得高分首先要解决对诗意的理解问题。怎样解决,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题目透视

    题目是诗歌的纲,是诗歌的眼睛。我们可通过题目来纲举目张,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来透视诗歌的内容,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前四句是写旅夜或夜旅生活;后四句是书怀或抒发自伤漂泊之怀。一般说来,诗句总是对题目的展开,并且律诗前后四句各为一层意思。有的诗歌题目就明明白白传递了整首诗的主要信息。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把时间、地点、人物(诗人与朋友)、事件传达得一清二楚了。有时候我们不看题目读原诗,要解读全诗内容的确是比较困难。如高考江苏卷的《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看原诗,通篇没有一个“怨”字,如果不看题目,要一下子解读诗的情感指向——“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题目这双“眼睛”,来透视诗的内容。

    二、捕捉情感词语

    因为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诗句里涌出情感色彩的词,并且这些词往往是诗歌内容主要信息的所在。因此我们可抓住这些表情感色彩的词来解读一些难理解的具象。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只要抓住一个“好”,内容解读就能迎忍而解。诗人借春雨之“好”来抒发喜悦之情,“好”在何处?一是发生当春的时节;二是下的雨大小适宜,正好润物;三是下雨的时间较长,润物透彻;四是想到第二天早晨会看到万物得到了滋润的美景。再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抓住一个“独”——孤独。因为孤独,所以诗人对景物敏感的是在微风吹拂下的岸边无人怜悯的细弱的小草;因为孤独,所以诗人觉得星空下垂,平野辽阔;因为孤独,所以感到自己的年华像大江之水流逝,一去不复返;因为孤独,所以自己像天地间一只漂泊无依的沙鸥。孤独的原因来自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一般来说,“新、碧、绿、轻”等常常与欢快的情绪有关,而“孤、独、冷、寒”等常常表现愁苦冷寂之情。

    三、触摸直抒句子

    诗歌抒情虽要借助于形象(意象),但不可能句句都是意象,因为意象过密会缺少情感的空间与意义的空白,所以诗人在创作时,自觉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毫无意象包装的直抒胸臆的诗句,以此来点化诗意。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愁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了直抒胸臆句,就解读了诗的内容。如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只要抓住最后一联,特别是“何求美人折?”这句,就能解读这首诗的主旨:表达诗人洁身自好、不求名利的情怀。触摸了这一直抒句,就能读解其他诗句,因为本诗的所有意象都聚焦在这一句上的,它是古人所谓的“诗眼”或“词眼”。张九龄选景就选了植物中象征高雅的春兰与秋桂,并重点描写了兰叶的葳蕤,桂花的皎洁,用意是为了点出“生意”——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明亮而有光泽,从而来表现它们的自身价值。在描写中,诗人又点明了“兰叶”与“桂花”它们最有生命意义的生长季节——“自尔为佳节”:一个是春天,一个是秋天。诗人还写了林栖者(隐者)与兰叶、桂花深深地互相取悦的情景,说明美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总会得到人们赏识的。所以最后水到渠成:“何求美人折?”诗人借春兰与秋桂来表明心志,并从中得到感悟,来安慰自己,也来慰藉天下“沦落人”。

    四、剖析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是鉴赏诗歌的一大特点。“意”是诗人的主观感情,“象”是客观景物。客观景物经过诗人的筛选,写入诗歌中,便成了意象——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选怎样的景物,怎样组合,完全由诗人的审美趋向与情感趋向决定的。我们鉴赏诗歌的过程就是把这种“趋向”还原的过程,同时也有读者的创造。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看中间四句,诗人选取了秋天中的明月,松林、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荷、渔舟八个意象,从单个看它们是互不相干的,但诗人加以巧妙的组合,就构成这样美妙的画面:朗朗的秋月穿进古朴的松林,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归来了,莲荷摇曳,无数珍珠般的水珠从荷叶上滑落,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