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语文高考复习 -> 诗词鉴赏 -> 汉魏晋诗歌鉴赏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古诗词曲鉴赏汉魏晋诗歌鉴赏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栏目:汉魏晋诗歌鉴赏    收藏本页

    古诗鉴赏的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也叫做“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考试策略:①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以加深对形象的理解。②在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要注意搜集整理,如:“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诗宋词中还特别地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

    1、意象:【例】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恋,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表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求语言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要求用词准确。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

    【例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

    ─────────────────────────────────

    【例2】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所作。元丰二年,44岁的苏轼因咏诗讽刺时政,被人弹劾,几乎丧命,次年便被贬至黄州。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自喜渐不为人识。”有的朋友请他到武昌去住,他在回信中说:“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从这些往来书信中可见苏轼当时的心态。

    (1)    这首词的开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呈现出怎样的意境?

    ─────────────────────────────────

    ─────────────────────────────────

    ─────────────────────────────────

    (2)    结合作品分析在“孤鸿”身上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

    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练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展开)

    1、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

    ────────────────────────────────────────

    2、分析炼字、诗眼、词眼

    提问方式:①这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是什么?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③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①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②马鸣。

    注:①蓬:一种遇风便脱离根部拔地起飞的草。②班:分离。

    (1)“转蓬”“孤蓬”皆为古诗中用来象征游子的语汇,本诗选用了后者,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

    ────────────────────────────────────────

    (2)“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中的诗句,“萧萧”指马的长鸣声。李白在化用此句时添一“班”字则翻出了新意,请结合作品谈谈新意所在。

    ────────────────────────────────────────

    ────────────────────────────────────────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1)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等。

    (2)描写手法,包括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②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③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④白描、彩绘;⑤细节描写;⑥对比等。

    (3)修辞手法,较常出现的有:①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②比喻;

    ③拟人;④夸张;⑤双关;⑥用典。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2)试从表达技巧这一角度出发,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

    ─────────────────────────────────

    ─────────────────────────────────

    ─────────────────────────────────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龙。花月正春风。

    问: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