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主观表述题的答题策略
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 刘剑辉
现代文大阅读的题型多为文字表述题,即考生必须把对文章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如果能从近年高考题总结出一些答题规律,这对指导考生如何答好题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综观1998年到2003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二类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前一类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后一类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具体分析如下:
一. 尽量用文章原有语句解答
(一)尽量用原文答题的依据
1.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还没有完全提
升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层次,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2. 用原文作答有力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
(二)尽量用原文答题的方式有三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二、第三种。
1. 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2. 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
3. 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作答(从全文来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三)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
1. 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
2.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例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答: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分析:首先确定叙说“童年的烙印”的内容集中在文章第二段;然后审清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乡土”、“童年的烙印”,因此再细读此段,提取有效信息。从答案来看,它的来源全都是原文,这类题就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
二. 准确、全面地回答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的题型
1998年考查点为反复、衬托。1999年考查点为比喻。2000年考查点为托物言志、拟人
(采用新教材的江西、山西、天津卷中还加考了前后照应的结构作用)。2001年考查了象征。2002年考查了比喻、比拟。2003年全国卷考查点更多,有文章构思特点、比喻、用典。
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例如2002年高考《话说知音》第22题(此小题为山西、江西、天津卷):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分析:首先要判断出“像飓风似地”运用了比喻,“发出细微的声响”和“催促人们”两句都属于比拟;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可以知道比喻和比拟的表达效果一般是形象生动,如果只回答到这一点上,显得太笼统,没有结合具体语境,因为运用修辞其目的是为文章的内容或情感服务;最后要回答这些运用了修辞的语句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抓住文句理解可以知道,表现的是“知音的传说”可以让人们得到美好的感受;还可以催促人们奋进,有强烈的震憾力。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此题才算回答切题和完整。
例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21题,问“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②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分析:一要回答这里写的是什么,即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回答艺术效果。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