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实习报告 -> 领导讲话 -> 金融类 -> 范文内容

***副主席在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首期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班上

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金融类    收藏本页
***副主席在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首期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06年,农村信用社将用一年的时间,由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贷款四级分类全面过渡到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五级分类。为做好这项工作,4月底前要完成对农村信用社系统3万人的培训,这次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标志着这次大规模的培训正式启动。今天我着重讲三方面问题:一是认识问题,二是操作问题,三是责任问题。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为农村信用社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国合作金融机构监管暨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农村信用社要用5到10年的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过渡到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为实现这一目标,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大家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金融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改善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居主力军地位,在机构网点设置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大都撤出农村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不可能将机构延伸到农村,邮政储蓄虽然在农村有机构,但只存不贷,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资金,只有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点遍及城镇乡村。在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应方面,农村信用社位居各银行业机构首位,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银行业机构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达86.8%。因此目前通过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村信用社的力量。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农村信用社目前仍实行四级分类,造成家底不清,导致潜在风险突出、拨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低。按审慎监管原则,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削弱了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可使农村信用社在摸清风险底数的基础上,主要监管指标逐步达到标准,使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并进一步通过资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巩固改革试点成果的现实需要。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农村信用社在消化历史包袱、化解风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要巩固改革试点成果,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化解和防范风险。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科学地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通过贷款五级分类,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巩固改革试点成果,为今后农村信用社发展和壮大夯实基础。
    第二,从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必要性
    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由于四级分类不能充分揭示风险,长期以来掩盖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问题。通过贷款五级分类充分揭示风险,可促进农村信用社真正认识风险,进而树立风险为本的理念和审慎经营意识,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对贷款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促进科学管理,稳健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基础。银监会关于“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是对银行业机构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贷款五级分类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才能准确识别和衡量贷款风险,才能通过提取专项准备去覆盖和弥补预期损失,才能通过一般准备和充足的资本去抵御非预期损失。
     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的必由之路。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主场主体,要在5至10年内分期分批办成现代金融企业,从现在起就要全面加强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贷款五级分类是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制度,不仅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有利于促进信贷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损失拨备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建设。
    第三,从与国内外银行接轨和统一监管标准的现实需要,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紧迫性
    从国际看,银行监管标准逐步统一化。贷款五级分类已由欧美逐渐推广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而且一些国际大银行已经实行十二级分类。因此贷款五级分类作为一项基础制度,其分类的名称、划分类别的标准和定义都已经国际化,风险计提准备、信息披露及相关配套制度也是通行做法。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加快了开放步伐,为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银行业监管标准要逐步与国际接轨。从我国银行业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于1998年开始进行贷款五级分类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而且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也按照监管要求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如果继续实行“一逾两呆”的四级分类,不仅谈不上与国际接轨,也大大落后于国内银行业主体。只有加快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才能做到分类结果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才能适应统一监管标准的要求。
    第四,从其他银行业机构的成功实践和农信社试点的结果,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可行性
    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虽然起步晚,但具有比商业银行推行时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是有试点经验可供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已有近8年的历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参考。2004年农村信用社也进行了贷款五级分类试点,2005年底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的722家农村信用社县级机构进行了试点,对9824.4亿元信贷资产进行了分类,占全国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额的44.6 %。经过试点,农村信用社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是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可以少走弯路。为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银监会采取了将商业银行业务骨干请进来,将农村信用社业务人员派出去的方式,实施“123工程”。“1”是商请工、中、建、交四行派出100名左右精通贷款五级分类理论、具有两年以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经验、能够熟练进行分类操作的工作人员加入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推广小组,具体参与五级分类方案制定、培训授课、巡查和现场指导等。这些人员从3月份开始,在农村信用社工作半年左右。“2”是农村信用社从3月份开始要派出2000名左右骨干(平均每县一人)到商业银行进行五级分类实习,“3”是分期分批培训3万人。通过“123工程”对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自身存在一定优势。首先,农村信用社贷款结构的特殊性有利于推进贷款五级分类。贷款五级分类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法人贷款上。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多数为自然人贷款,可以主要根据信用状况和逾期时间等简便直观地进行分类,减少工作量。其次,农村信用社作为社区性金融机构,具有特有的人缘、地缘优势,比商业银行更有利于对借款人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再次,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广多年,普遍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户贷款档案,有利于对农户贷款进行分类。
    第五,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艰巨性
    必须承认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因素。
    首先是思想包袱较重。在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部分人顾虑较多,担心影响农村信用社形象、影响利润分配、影响改革成果。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是几十年经营中积累的,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近年来,由于改革和加强管理,农信社的管理水平有了提高,资产质量有了改善,风险有所控制,但几十年积累的风险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贷款五级分类虽然可能会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上升,但事实上这些不良贷款是客观存在,不揭示、不暴露,就不能提足拨备或通过其它措施进行处置,长此下去风险将越积越多,越聚越重,对农村信用社而言,不是影响形象问题,而是养痈遗患;而只有揭示和暴露风险,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农信社的形象。同时,要正确看待对利润分配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后,将按分类结果计提拨备。不良贷款增加,拨备增加,可能会对利润分配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对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有好处。对此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从长远看,只有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将来才能获取更多利益。另外,还要正确看待对改革成果的影响。我们反复强调要充分肯定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反复强调农村信用社几十年经营中积累的问题,通过改革已经部分得到解决,可以说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地跑出了第一棒。实行五级分类,正是改革的继续和发展,只有实行五级分类,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改革,才能保证改革最终取得胜利。也有人担心对票据兑付产生影响,2006年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后,2007年实行五级分类为主两种数据报送的“双轨运行”,仍有四级分类作参照,不会对票据兑付产生影响,另外,人民银行与监管部门的观点和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农村信用社真实地反映风险、真正地解决风险。
    其次是存在畏难情绪。农村信用社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不利于贷款五级分类,例如借款企业没有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虚假、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电子技术支持手段匮乏等。但凡事事在人为,不实行五级分类,这些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只有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才能促使这些问题逐步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在必须在正视困难的同时,坚定信心,通过开拓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掌握要点,切实做好农村信用社贷款级五级分类工作 
    要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首先必须深刻理解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点,否则,理解上的偏差将会导致分类结果的偏离。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基本概念及核心
    贷款五级分类是银行类机构采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和非财务分析,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估算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
    从定义不难看出,贷款五级分类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分类的主体和对象是贷款的质量;二是分类方法,主要包括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三是分类的关键就是风险量化,估算贷款遭受损失的程度;四是分类结果,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
    从贷款分类方法看,尽管涉及的方面很多,有企业财务分析、非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涉及企业非财务分析及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分析,但核心只有一个,即判断贷款能否及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也就是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
    从分类的结果看,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主要特征是“基本正常”;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主要特征是“存在潜在缺陷”;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主要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主要特征是“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主要特征是“基本损失”。次级、可疑、损失类统称为不良贷款。
    (二)贷款五级分类的分析方法
    贷款五级分类一般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时主要运用以下四个工具:一是财务分析。是指在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资金实力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借款人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数据等资料进行确认、比较,综合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为贷款分类提供依据。二是现金流量分析。是指对借款人资产转换循环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借款人未来是否具有足够的现金归还贷款。现金流量净额等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三项之和。三是担保分析。是指对借款人的担保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在未来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无法保证贷款归还的情况下,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补充还款能力。根据担保方式不同,可分为保证、抵押和质押分析。担保分析要把握四方面:法律上的有效性、价值上的充足性、担保续存期间的安全性和执行上的可变现性。四是非财务分析。是指对影响贷款偿还的相关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行业风险分析(包含自然、社会风险分析)、经营风险分析、管理风险分析、还款意愿分析、信贷管理分析等等。
    (三)贷款五级分类的精髓
    贷款五级分类关注的是贷款的内在风险,亦即已经发生但未实现的潜在风险,实际上是对贷款真实价值的认定。根据银行会计原理,凡是具有市场价格的资产(现金、股票、债券和固定资产等)均按市场价格确定价值,像贷款这种通常没有市场价格的资产只能通过贷款风险分类确定内在损失,将贷款账面价值扣减贷款内在损失得出当前价值或真实价值。
    贷款五级分类主要通过分析借款人还款来源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五级分类将借款人还款来源分为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是指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收入,也就是主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主要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充足,偿还能力才有保障,贷款才真正安全。第二还款来源是指靠其他收入(筹资、变卖资产、投资等)或执行担保偿还贷款。其中主要是担保。欧美国家严格按照是否动用第二还款来源作为划分不良贷款的分水岭,体现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视。我国目前把是否执行第二还款来源的担保也作为了判断标准。
    贷款逾期情况仍是贷款五级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从理论上讲,贷款期限与五级分类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但实际情况是贷款期限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如果贷款合同期限合理,贷款逾期也说明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因此在分类时,我们仍将贷款逾期情况作为分类的参考。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对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就采取了逾期情况、信用等级两级坐标进行贷款风险分类,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效率。
    贷款五级分类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五级分类结果直接反映了贷款的真实价值,这是提取损失准备的重要依据。五级分类过程是对贷款质量诊断的过程,要收集信息、整理档案、检查还款记录,要对偿还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还款可能性。贷款五级分类覆盖了从贷款的发放到账面消失的整个周期,所以分类过程是对贷款管理的过程,因此五级分类重结果,也重过程。
    在现实工作中,影响贷款偿还的因素错综复杂,千差万别,不可能将这些因素、方法全部公式化,很大程度上,要由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所以对信贷和风险管理人员来讲,贷款五级分类既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三、强化责任,确保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农村信用社所有法人机构要在2006年底前完成贷款五级分类,时间短,任务重。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重点是明确一个目标,开展两级培训,落实三方职责,收到四个成效,确保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取得成功。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就是2006年底前农村信用社所有法人机构全部完成贷款五级分类,用一年左右时间实现贷款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过渡,2007年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为主、两种数据共同报送的“双轨运行”制度。这一目标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时间要求,整体上要在2006年底前全部完成,考虑到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省、市农村信用社的分类工作要在9月30日前全面完成,中西部省(区、市)要在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二是范围要求,在机构数量上,全国农村信用社所有法人机构全部推行;资产种类上,不仅要对贷款进行分类,还要对透支、贴现、各类垫款等所有其它表内信贷资产实行分类,并试行对信用证、承兑、担保等表外业务和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三是考核要求,从2007年起非现场监管统计分析以贷款五级分类数据为基础,两种数据“双轨运行”。四是拨备计提要求,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后,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分类结果,按照准备金计提指引的要求提取准备金,差距大的要做出规划,分年逐步达标。
    (二)开展两级培训
    两级培训指银监会和各银监局、省级联社分别举办培训。银监会举办的培训分两期进行,培训对象是监管部门负责人和省级联社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部门负责人,通过培训提高受训人员的认识水平,掌握分类的基本常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管理能力,了解国际风险分类的发展趋势,拓宽工作视野。各省(区、市)银监局会同省级联社举办的培训班,培训对象是县级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的相关人员,形式上主要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培训、案例辅导、检查指导等方式。通过培训,使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和分类操作人员思想通、懂常识、善操作、技能强。贷款五级分类培训从今天开始启动,争取在四月底前基本完成,受训人员总数达到3万名左右,平均每个法人机构有一名以上专业人员接受培训。
    (三)落实三方职责
    要实现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目标,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划分监管机构、省级联社和农村信用社三方面的工作职责,做到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减少推诿扯皮,形成合力。
    监管部门要发挥专业监管作用,承担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的责任。一是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目前银监会已成立了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主要负责加强对全国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各银监局也要相应成立负责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专门工作机构,由分管副局长担任负责人,合作处及相关处室人员参加,具体负责对辖内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的督促和现场检查工作。二是做好培训工作。各银监局要在认真做好监管干部培训工作的同时,通过选派授课人员、参与编写教案、具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和督促省级联社做好对农村信用社的培训。三是巡视督导。在五级分类推行过程中,银监会将组织巡视组,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指导,了解工作进度,协调推进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四是监督检查。各级监管机构要从分类程序的严密性、分类工具和手段的可靠性、分类信息的全面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严格履行监管责任。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分类制度的研究,建立对其贷款分类办法和操作规程的评价制度,另一方面要根据辖内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进度,组织人员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及时对完成分类的农村信用社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检查要由银监局合作处负责人或当地银监分局分管局长为主查人,按照银监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先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充分运用贷款偏离度检查、贷款迁徙分析和同质同类比较等监管手段,加强对不良贷款真实性及形态变动的监测考核,对工作推动不力、分类结果不真实的要严格问责。
    省级联社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推广、监督责任。要做到“五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就是要强化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组织保障,联社要建立由一把手亲自负责的农村信用社系统五级分类推广小组,全面负责辖内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实行。二是思想到位,就是要在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深入的思想发动,增强全体员工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形成人人皆知贷款五级分类的良好氛围。三是制度到位。省联社要预先制定与分类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贷款五级分类实施方案、分类操作细则、信息交流和反馈办法、考核办法和验收标准、责任认定和追究办法等,切实做到每项分类操作、每道分类程序都有章可循。四是责任到位。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合理确定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和每个参与分类操作人员的职责,切实将贷款分类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五是管理到位。省级联社要建立不间断的巡视督导和通报制度,保证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要确保贷款五级分类的所有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确保贷款五级分类的质量。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严格对农村信用社分类的真实性和分类偏离度监督考核。 
     县联社和基层农村信用社要发挥主体作用,承担实施和操作责任。具体是要在第一线完成分类的组织、准备、实施、验收等工作。在培训方面,要确保受训人员强化风险管理理念、通晓分类理论、准确运用分类技能;在操作准备方面,要建立严谨、高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建立通畅的分类信息交流和反馈通道,保证客户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务求做到人员、任务、责任和措施落实;在实施方面,要狠抓制度落实,严格规范分类人员的操作行为,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反映的原则,力求五级分类结果的基本真实;在验收方面,要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严格坚持标准,力戒形式主义,严厉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努力保证贷款五级分类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程度。对监管部门和省级联社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整改到位。
    (四)收到四个成效
    五级分类结果基本真实。通过贷款五级分类,从根本上解决四级分类对贷款损失和风险衡量不准确、识别不及时的问题,客观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准确计量农村信用社的预期信用风险,使信贷资产风险底数清、情况明。
    信贷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通过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科学地识别、计量贷款风险,将贷款五级分类与日常贷款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树立“第一还款来源”的信贷管理理念,发现、总结信贷管理、内部控制和信贷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在信贷经营管理上形成“识别计量风险—总结发现问题—改进信贷管理”的良性循环,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增强。五级分类包含了大量具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的定性分析,包括了从理念、定义、操作工具、程序、标准在内的一整套内容,覆盖了信贷分析、会计原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知识领域,知识含量很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培训达到提高信贷人员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贷款分类使信贷人员产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压力和动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健康的信贷文化初步形成。通过贷款五级分类,要使农村信用社从省级联社到基层农村信用社,从高管人员到普通工作人员,普遍增强风险意识,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扩张轻管理、重规模轻风险的落后意识,逐步形成健康的信贷文化。
    同志们,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们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做好这一工作。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