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实习报告 -> 个人简历 -> 精英人物 -> 范文内容

李思聪:一个民营企业家的金融梦

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精英人物    收藏本页
四川人性格多勇猛、敢于闯荡,安徽人性格则多内敛、为人低调。
四川从商者敢为天下先,安徽从商者则多谨慎。
祖籍四川,长在安徽,无论为官还是从商,两个省份的地缘因素在李思聪身上得到了综合体现。虽然在实业方面的身家已超过10亿元,他最希望被提及的身份还是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的董事长。
从银行业基层干部开始、在股票市场取得第一桶金、退出股市涉足实业、再返身金融业,李思聪接触、从事、痴迷金融业20多年来,逐渐勾勒出一个宏大而完整的金融产业链。
在扩大财富版图的过程中,亲历亲为、风险控制、诚信,是李思聪自己认为最为成功的原则。
他甚至戏称自己是集团的大秘书,虽然有专职律师,每一份合同、每一份法律文书都经过自己亲自修改,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中,他见缝插针,批注了五份合同。
从1997年开始使用手机到现在,手机号码一直没有换过,从不关机,李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合作伙伴信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
出身金融监管领域的李思聪在看待财富这一问题上,和中国绝大多数富人一样,累是他们提到的第一个字。但他说,不同于那些迅速聚敛财富但挣扎于内心世界的“原罪”中的富人,他每天都可以睡得很安心,他所有的财富,都来得干干净净。
道德以外,在风险控制方面,虽然他偏好金融,但深知实业立命。
到南方去
1980年,李思聪从安徽财经专科毕业之后,分配到安徽人民银行工作,开始了当时令人羡慕的“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生活。
李思聪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在监管工作岗位上,他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被周围有几十年银行工作经验的老人们视为异类,当时的工作环境不需要你有太多思想,老老实实论资排辈。
李思聪说,现在看来,自己当时很多金融创新的想法现在看来已经很普遍,但当时别人认为你是激进。
这样的工作环境让李思聪备感压抑。于是他决定到南方去。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之后,掀起内地年轻人下海冲动。
此时,李思聪已在安徽人民银行工作了13年,从办事员晋升为一名中级职称的年轻科长。
这一年,他熟悉的两位同行先后到了南方,一个去广东,一个去海南。
1993年底,两位先行者回到安徽,向仍处在观望中的李思聪讲述下海的经历,他们渲染的南方开放和发展前景感染了李思聪。
李思聪终于按捺不住决定南行,广州是他南行第一站,也成了他的发轫地。
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入带电梯的写字楼,太多的第一次让这个在机关呆了13年的年轻人呼吸到新鲜空气。
下海之前他联系了一家单位,北京一家经济合作公司的南方办事处,那时的想法很简单,能在这样豪华的写字楼办公,这样的企业应该有奔头吧。
然而,广州并没有带给李思聪想象中的职业生涯,新工作不到3个月,他发现这家公司纯粹就是一个皮包公司,没有正规业务、领导缺乏魄力、管理一团混乱,如果是自己来打理,绝对不是那个样子。
考虑从这家公司辞职之后的去处,李思聪也想过回安徽,但四川人的血液令李思聪决定开始做自己的事业。
败走大亚湾
从1994年到1997年,李思聪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
凭借金融系统的人脉关系和对金融政策的理解,李思聪开始为各大企业提供融资咨询,例如国债回购、资金拆借、证券买卖,或者和金融机构配合做衍生金融交易。作为智者的回报,在短短数月时间里,李思聪的个人资产很快突破了百万元。
凭借很快积累到的数百万资金,李思聪于1994年创办广州银业发展有限公司后,从房地产开始做起,在大亚湾炒地皮,但是最终鸡飞蛋打,连从银行借来的本钱都输光了。熟悉他的人透露,是合作伙伴骗走了其中一半的资金,导致他在房地产领域的第一笔投资以失败告终。
在实业领域刚开始做得并不成功,李思聪总结,自己优势在于金融知识和银行人脉资源,他决定到金融市场上东山再起。
这3年是中国金融市场的疯狂发展时期,对于金融经验丰足的人来说,又是黄金时期。
他利用自己在金融系统娴熟的技能,以及丰富的人脉,跟金融机构合作,获取利润的分成。多年的金融机构监管工作,哪些可以为、哪些不可以为,他一清二楚:“当时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与金融机构的这种合作是允许的,我们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效益,但是没有带来风险损失,最终全身而退。”
李思聪除了不碰他认为不熟悉的期货,股票、国债回购、企业债券、资金拆借都有涉足。几年间李思聪奔走于天津、武汉、广州等地,收购原始股,再到一级半市场交易或等待在二级市场上市。
一级半市场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红火一时,使很多人“一夜暴富”,不过也很快淡出证券市场的历史舞台。李思聪也意识到,在金融领域,民营企业想长期立足是不可能的,便决定退出证券市场,继续探索他的实业理想。
李思聪在资金和证券市场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至于记者一再追问的多少资金进入,多大规模退出时,他淡然一笑推说那只是一串数字。
从1997年开始,李思聪又回到了实业领域。
在很大程度上,李思聪把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意识放到了实业中,他举例说,比如说做房地产,在拿地之前都要先明确是否有明确的权属,销售达到50%以上才开始做下一个项目。当时广州同时存在的有几千家房地产公司,但现在存活的只有100家左右。
他的原则是小心谨慎,这同样体现在石油化工贸易上,至今没有出现一单失误。
李思聪的实业系列,已经包括房地产、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生物科技等领域。到2000年,银业公司发展成为集多种经营为一体的银业集团,资产突破2个亿,但是在广东的实业界并不起眼,李思聪也越来越不满足于这一“进两步退一步”的状况。
同时,李思聪深切地感受到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即便是银行系统出身的他,到银行为银业集团申请贷款,仍然会因为缺少抵押物被拒之门外,这使他萌生了回归金融领域,为民营企业与银行搭桥的念头。
两条腿走路,两个轮子一起转,李思聪的这个想法促成了银达担保的生成。
金融控股集团梦想
2000年11月,银达担保开业时,李思聪出资2000万元作为注册资金,广州的各家银行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一民间的准金融机构,从人民银行监管分离之后,担保业到今天仍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银达担保注册时的名称是广州银达担保服务有限公司。
到今年7月,李思聪的头衔已变为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董事长,旗下拥有广州、佛山、番禺三家担保公司、银基拍卖和银达典当,另外加上担保公司内设的风险投资、征信管理部门。
全国第一份担保行业发展报告——《2004年度广东省信用担保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底,广东登记注册的担保公司多达352家,但是真正在营业的仅占20%,大部分处于半停业或歇业状态;银达担保在全行业中颇有独树一帜的味道。
银达已涉足泛金融领域的行业,李思聪的想法是,打通担保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早在2003年,当民营银行的呼声日高之时,银达就曾有意参股南华银行,出任大股东之一。由于在监管层未获批准,南华银行最终难产,但这一经历并未减弱银行对于银达集团的吸引力。
李思聪对控股银行的渴望,缘于下面的考虑,担保公司缺乏银行的负债功能,不能总是用增资扩股来解决规模和流动性问题,控股一家地方商业银行才是出路。
银达密谋的是华南地区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当地市政府的考察已经通过,现处于报银监会批准阶段。
此前,安庆市商业银行、昆明市商业银行和南昌市商业银行都曾抛来橄榄枝,但银达集团考虑到收购成本和入股比例问题,均未能达成意向。
李思聪的意图非常明确:控股,而非参股。
除了控股城市商业银行,银达集团对于金融租赁公司的兴趣也十分浓厚。
至于未来的全景,李思聪这样描述:通过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将涉足商业银行、拍卖、典当、信托、风险投资和金融租赁等泛金融领域,打通金融产业链,做华南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田晶、刘永)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范文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