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365bet官方 -> 语文专题 -> 语文题材 -> 诗词小集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七)

    文章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文章栏目:诗词小集    收藏本页

      (九十一)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马虽然跑得快,但是这条路并不是去楚国的。3.略。

      (九十二)范仲淹苦读

      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分)

      2.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2分)

      3.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 (2分)

      答案:1. 有时夜里看书头昏疲倦了,就用冷水浇面。2.勤奋出成果。

      3.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大学问家。

      (九十三)破缸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如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选出与“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生”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比先苦其心志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翻译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九十四)魏文侯守信

      1、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了,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1、选出与“公将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吾欲之南海 B、辍耕之垄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至之市而忘操之

      2、翻译句子

      (1)公将焉之 (2)岂可不一会期哉?

      (3)身自罢之。

      3、归纳这个小故事的主题思想

      (九十五)宋人掘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宋之丁氏家无井 B、有闻而传之者

      C、国人道之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D、苛政猛于虎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是 .假如,本来就是错误的话,不加分析,却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下去,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为 .

      (九十六)子鱼论战

      宋人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③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④,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⑥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⑦,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⑧,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⑨,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⑩可也。”

      注释:

      ① 泓: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

      ② 司马:官名,统领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

      ③ 公:宋襄公。

      ④ 重(chóng)伤:伤害已经受伤的人。

      ⑤ 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

      ⑥ 阻隘:对敌不利的险阻。阻、隘,都有险的意思。

      ⑦ 亡国之余:亡国之君的后代。

      ⑧ 勍(qíng)敌之人:强劲的敌军,指楚军。

      ⑨ 胡耈:老人。

      ⑩ 儳(chán):不整齐的样子。这里指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1、 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   通      ②   通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宋师败绩( )    ②公伤股( )

      ③国人皆咎公( )    ④天赞我也(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

      B、①寡人虽亡国之余

      ②虽及胡耈,获则取之

      C、①宋人及楚人战于泓

      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①不鼓不成列

      ②鼓儳可也

      4、 下列加点词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楚人未既济(渡水)

      B、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C、 门官歼焉(被打死)

      D、 三军以利用也(使……发挥效能)

      5、 宋师打败仗的主要原因是           ;子鱼有力地批驳了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谬论,主张           

      (九十七)吕蒙正不受镜

      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说号。②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①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②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2.在作者看来,要拒绝非钱财类的物品贿赂应该做到哪两点?

      (九十八)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注:①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官员。②中射之士:宫中侍卫人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操 以入”的“以”: ②“说王”的“说”:

      ③“而明”的“明”: ④“王乃”的“乃”: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因夺而食之”与“臣故食之”句中的“之”都指代“不死之药”。( )

      ②“是臣无罪”,可译为“这样,我无罪。” ( )

      ③“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中的“于荆王者”,是状语后置,翻译应提到“献”之前。( )

      ④ “且客献不死之药”中的“客”与“而明人之欺王”中的“人”,这两个词意义相同,可译为“人家”。 ( )

      3.根据文中内容回答问题。

      ①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

      ②荆王最终没有杀中射之士,你认为中射之士讲的哪一点理由打动了荆王?

      4.归纳这篇故事的中心:

      (九十九)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对这则故事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 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 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2、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

      3、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答案:1、A 2、狐假虎威 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或:说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一ΟΟ)孙登比丸

      正文: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

      问题:孙登遇到了什么事?

      设想:孙登怎样处理这件事?(提示:注意“比丸”二字。)

      评述:这件小事给你什么启示?(提示:以小见大。)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 ,适见一人 2 ,咸以为是 3 ,登不听 4 ,乃见释

      参考答案

      问题:有弹丸飞过;一个操弹佩圆的人不承认飞弹是他的;左右欲捶打他。

      词句: 1 ,恰巧; 2 ,都; 3 ,听从、接受; 4 ,被

      译文:吴国的太子孙登一次乘马出行,忽然有一颗弹丸飞过。左右侍从进行搜查,恰巧看见一个人手持弹弓,身佩弹丸,都以为就是他射的。他申辩不承认。侍从要打他,孙登没有同意。命令找出飞过的弹丸相比,不一样,于是便把他放了。人之遭受冤枉,大多起因于案情是非难辨。断案的官吏不能细查慎处,便躁怒地滥施威刑,结果导致无辜蒙冤。

      (一Ο一)柳庆问饮

      正文: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问题:贾人和主人,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谁受到了怀疑?为什么?

      设想:柳庆如何问案?(提示:注意标题。)

      注释: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评述:凡诬服之词必有疑窦,故“庆问而疑之”,然郡县为何不能发现疑问呢?搞逼供信的人往往自以为破案有术,孰知逼供之下必有冤魂!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 、诣京师交易 2 、主人特以痛自诬服

      参考答案

      问题:商人遗失了钱二十斤,怀疑主人偷了,理由是“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词句: 1 ,到 2 ,只是;无辜服罪

      译文:北周的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二十斤金钱到京城做买卖。借人房屋居住。每次要外出,常常自己拿着房间的钥匙。没有多久,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全部丢失了。商人以为是房主人偷的,郡县官府对房主人进行拷讯审问,房主人只好被迫认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找来了商人,问他说:“你的房间钥匙经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可曾与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回答说:“没有。”又问:“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回答说:“前一阵曾与一个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当即派遣差吏前往逮捕僧人,结果 僧人已经携金潜逃。后来捕获归案,全部查获了商人所失之金。

      (一Ο二)蒋常留妪

      正文:唐贞观中,衛州版桥店主张逖妻归宁。有魏州三衛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至晚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复推。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正等乃释。

      问题:版桥店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成了嫌疑犯?

      设想:正凶虽然逍遥法外,但案件尚未最后了结,他惊魂未定,必然格外关心此案进展。蒋常深谙罪犯心理,他会用什么办法来破此案呢?(提示:注意“留妪”二字。)

      注释:追,传诏。 狱典,狱吏。 使人,使者。 推勘,审查核对。

      评述:独留一妪,牵动罪犯神经,起到了引蛇出动的效果。罪犯急于了解留妪的内情,结果暴露了自己。犯罪心理学在古人断案中被运用得如此熟练,令人感叹。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 、收禁拷掠 2 、密遣狱典觇之

      参考答案

      问题:发生了凶杀案。店主张逖被杀,杨正等三人成了嫌疑犯。

      词句: 1 、拷打 2、偷看、侦察

      译文:唐朝贞观年间,卫州版桥店主人张逖之妻回娘家省亲。这时有魏州的三个卫兵杨正等三人前来店中投宿,次日五更便乘早出发赶路。就在那天夜里,有人拿了他们的刀杀死了张逖,然后又把刀插回鞘中,杨正等人没有察觉。到天亮时,店里的人追上了他们,看到刀上沾满了血迹,把他们送官收监。经过拷打审问,他们便被迫承认了杀人之罪。唐太宗觉得可疑,派遣御史蒋常去复查。蒋常到后,传召店里十五岁以上的人都来集合,因为人数不足,又都放了回去,只留下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妇人,直到晚上才让她回去,同时暗中派遣狱吏随后监视她,说:“发现有人和她谈话,就记下姓名。”果真有一个人问老妇人:“御史查问了些什么?”前后三天,都是此人来问。于是便将他逮捕审问。他全部招认了与张逖之妻通奸,杀害张逖的罪行,经查事实确凿,杨正等人才获得释放。

      (一Ο三)刘崇龟换刀

      正文:唐刘崇龟,镇南海。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殊不避人。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亦无难色,启扉待之。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就。盗谓见擒,以刃割之,逃去。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污而仆,闻颈血声未已,觉有人卧地,径走至船,夜解维遁。其家踪迹,讼于公府。遣人追捕,械击考讯,具吐情实,惟不招杀人。崇龟视所遣刀,乃屠刀也。因下令曰:“某日大设,阖境屠者皆集毬场,以俟宰杀。”既而晚放散,令各留刀,翌日再至。乃命以杀人刀换下一口。明日,诸人各认本刀,一人不去,云非某刀。问是谁者?云某人刀。亟往捕之。则已窜矣。于是以他囚合死者为商人子。侵夜毙之。窜者闻而还,乃擒,置于法。富商子坐夜入人家,杖背而已。

      凡欲释冤,必须有术。换刀者,迹贼之术也;毙囚者,谲贼之术也。贼若不获,冤何由释?故仁术有在于是者,君子亦不可忽也。

      问题:富商子未杀人为何要逃走?盗贼本为窃财为何要杀人?

      设想:崇龟发现凶器是屠刀之后,有了灵感,他将用什么方法来侦破此案呢?(提示:注意“换刀”二字。)

      注释: 大设,大宴飨。

      评述:刘崇龟换刀给你什么启发?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殊不避人 2 、盗谓见擒 3 、夜解维遁 4 、其家踪迹 5 、以俟宰杀 6 、亟往捕之 7 、侵夜毙之

      参考答案

      问题:富商子“践其血,污而仆”怕受牵连,所以逃走;盗贼认为女人是来抓自己,怕被抓住,所以杀人。

      词句: 1 、很、非常 2 、以为 3 、大绳子 4、跟踪 5 、等候 6 、急、赶快 7 、逐渐

      译文:唐朝的刘崇龟镇南海时,有个富商之子停船江岸,看见岸上一所高门大户里有个美貌的女子,一点也不迥避人,便调戏她说:“今夜我要到你的屋里去。”女子听了,也没有显露出为难的样子。到了夜里,果然敞开门户等待着富商子的到来。忽然,有个强盗闯入女子的房间,女子以为是富商子来了,立刻欣喜地迎了上去,而盗贼却以为是来捉他的,便用刀割断了女子的咽喉,逃走了。富商子随即来到,一脚踩在血泊中滑倒,听见颈血涌流之声不止,这才发觉有人倒卧在地,急忙跑回船上,连夜解缆逃去。女子之家循着血迹追踪到江岸,便向官府提出控告。官府派人追捕,抓到富商子投进监狱,拷打审讯。富商子招认了全部经过情况,只是不承认杀过人。刘崇龟查看凶手遗落的杀人刀,原来是把屠刀,于是下令说:“某日要大宴,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在球场,等候分配宰杀任务。”集合起来不久,又宣布解散,命令屠夫们各自留下屠刀,次日再来。等屠夫们散后,刘崇龟便让人用杀人刀换下一口刀来。第二天,众屠夫纷纷认领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个站着不动,说:“剩下的这口刀不是我的刀。”问他是谁的刀,回答说:“是某人的刀。”刘崇龟急忙命人前往捕捉,结果该人早已潜逃。于是便以另外一名应当处死的囚犯假充是富商子,在天将黑时予以处决。潜逃的罪犯听到这个消息,返回家中,当即被捕获正法。富商子犯了夜入人家之罪,仅被判处杖刑而已。

      (一Ο四)苻融验走

      正文: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问题:老姥遇到了什么事情?

      设想:苻融会用什么办法来断此案?(提示:注意“验走”二字。)

      评述:受诬陷的人是不幸的,相信诬陷的人也是不幸的,因为他显示出自己的无能。苻融不是这样的人,他的断案给你什么启示?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 、为冀州牧 2 、路人为逐擒之 3 、莫知其孰是

      答案:

      问题:遇到了抢东西的贼,但又分不清谁是抓贼的路人,谁是贼。

      1 、任 2 、替 3 、谁

      译文: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故而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一Ο五)御史质状

      正文:唐高祖举义师于太原。李靖与卫文昇仕隋,守长安,乃收皇族害之。及平关中,诛文昇等,及靖。靖言曰:“公定关中,唯复私仇,亦为天下耶?若为天下,未得杀靖。”乃捨之。及为歧州刺史,或有人希旨告靖谋反者,高祖命一御史往案之,谓曰:“李靖反状实,便可处分。”御史知其诬罔,请与告事者偕行。行数驿,御史佯失告状,惊惧异常,鞭挞行典,乃祈告事者曰:“李靖反状分明,亲奉圣旨,今失告状,幸救其命。”告事者乃别疏与御史。验其状,与元状不同。即日还京以闻,告事者伏诛。

      辨诬之术,有正、有谲。御史知其诬也,故谲以取质。苟非尽心,则亦岂能精耶?

      问题:李靖杀害了什么人?为何要“害之”?高祖对李靖为何又要杀又不杀,不杀却又要“案之”?李靖是否谋反?

      设想:御史知道这是诬告,那么怎样揭穿诬告人的阴谋呢?(提示:注意诬告者的状纸。)

      注释:驿,按唐制,全国交通要道每三十里置一驿站。 行典,随行的保管诉状的人。

      评述:凡诬告者必定是无中生有,不会有事实依据,所以设法让他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重复前状纸上的内容,必定前后矛盾,露出破绽。你认为御史的做法值得肯定吗?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 、唐高祖举义师于太原 2 、或有人希旨告靖谋反者 3 、高祖命一御史往案之 4 、乃祈告事者 5 、告事者乃别疏状与御史

      答案

      问题:李靖杀害了高祖的亲族,因为他为隋朝做事;李靖“收皇族而害之”所以高祖要杀他,但李靖以“为天下者不应复私仇”为由使高祖不杀他;有人告他谋反,所以又要“案之”,其实李靖并未谋反。

      1 、发动 2 、有 3、审查 4 、请求 5、写

      译文: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李靖与卫文升正在隋朝作官,留守长安。他们逮捕了唐高祖的亲族,加以杀害。后来唐高祖平定关中,诛杀卫文升等人,轮到李靖,李靖对唐高祖说:“您平定关中,只是为了报仇呢,还是为了夺取天下?如果为了夺取天下,不可杀我李靖。”唐高祖于是赦免了他。以后李靖担任了歧州刺史,又有人迎合旨意,控告李靖谋反。唐高祖派一个御史前去审查,吩咐说:“李靖谋反罪状属实,便可依法处置。”御史知道所告纯系诬罔,请求与告事者同行。行有数驿,御史假装丢失了告状,惊惧异常,鞭挞随行的典吏,请求告事者说:“李靖谋反,罪状分明。我亲奉圣旨,如今丢失告状,望救我一命。”告事者便另外又写了一份告状,交与御史。御史核查此状,与原告状不同。于是即日还京,奏闻朝廷。告事者被依法处决。

      辨查诬罔的办法,有正、有诈,御史知道所告是诬陷,故而用诈术来取证。假如不是尽心于事的人,又怎能精熟这些方法呢?[1][2][3][4][5][6][7][8][9][10]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ct131.com All Rights Reserved.365bet官方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