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八、课题研究成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01.9——2002.7 侧重于文章学, 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王兴国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2)2002.9——2003.7 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崔国平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4)2003.9——2004.7 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崔国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徐建新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
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
一、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在语文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正如“标准组”成员巢宗祺先生解释的:“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布鲁姆说:“事实应该是清楚的,即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我们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发现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个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陷入了误区,正如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实体化,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被认为是两类均可实指的‘客观事物’,人们似乎能够轻易地辨认出‘这些个目标’属于‘工具性’、‘那些个目标’属于‘人文性’。”试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哪怕仅从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展开美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去赞美,这不正是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从教师这个层面来看,教师设计这个环节本身就蕴含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蕴含了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是“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是有他自己的理由和思考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文章的把握而设计的,体现了教师特定的“情感”、“思想”和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态度”,决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
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媒介,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要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譬如说,不同地域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感知、领悟的能力也就不一样,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文的切入、启发、激发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也就要有所区别,形成有效的个性。另外,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切不可视有为无。我们知道,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商讨、制订阅读计划;在落实过程中通过写评语、写欣赏文或仿作、背诵精彩片断、设计思考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既拓展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乃至阅读意识和能力。
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
首先,遵循有序原则,在有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系统。新教材阅读训练可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写作训练也分为三个阶段,口语训练分为两个阶段,构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训练体系,对能力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的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其实,这一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体现。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除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心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外,还应该注意指导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大致的思路可以是:第一年“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品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学年“会学”。学生能够使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第三学年“学好”。目标是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达成“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的目标。
其次,遵循直观原则。在直观的前提下,优化学生的感悟意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语文的感觉主要是语言。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丰富的感知材料。其中文言诗文的篇幅占近50%,要求熟读背诵的要占3/4。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的前提下,大胆放手,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自我品读,熟读背诵。当然放手不是放任,必须规定时间,并且辅之以形式多样的反馈机制,以提高效率。这期间,教师也须在难点上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文言文及其学习的规律。学生背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自然就形成了。这种直观获得的文言语感和知识、形成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方法,比之教师的越俎代庖,其效果要好多了。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表层的东西,而且是内化成的自己的语言。现代文作品的教学等也是这样。
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是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表现。袁振国先生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对此有过这样的精辟阐释:“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其实,教学应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重点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概括,例如《琐忆》的内容较多,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学生预习十分钟,浏览全文,疏通字词;再复述,指导学生围绕谈话的背景、原话、作者的感受三方面复述谈话内容,掌握复述方法;再后是提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次谈话的要点;接着综述,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综述;最后小结,也是抓关键语句,理清思路。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能力培养、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培养自学能力的宗旨。经过这样的有条理的训练,自学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样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4.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训练重点。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因此,改进教法,必须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为原则。“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当今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作品的阅读,每一单元都有它的学习重点,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重点又彼此联系,呈现出一种由基础到复杂的逐渐提高的整体特征,体系非常科学。既然每个单元每一课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教学就要有的放矢,而不是“乱打乒乓”。例如第一册的《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到单元教学重点中去,就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再像过去那样去死抠时代背景),然后分析思路,对景物作细致的分析、鉴赏,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元重点是“整体感知”,不用说就是要尊重学习者的初读印象。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逼近语义,直接得出整体的印象,一下子感觉出文章的气质。本于此,可以“读”字为先为本。先放录音感染学生,再投影出“朗读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并尽力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书时间总共花去25分钟左右。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也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到第四段范读时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得意忘言”的地步,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朱自清先生,由于学生朗读的时间充分,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感知作者感情的变化。每个重点都这样落实到位,长此以往,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渐提高。
第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新教材所依据的《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材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了60%。如果按传统的惟理是尚的教学方法,重逻辑轻直观,重理性轻感情,重灌输轻领悟,把具体的形象抽象化,只重视把道理讲深讲透的“讲”,学生就会失去情感的陶冶、失去审美的提高、失去思想感情的感悟,总之,就会失去人文的滋养。明智的做法应该是:(1)文学作品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2)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如小说着力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而人性是共同的,从人性上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才是抓住了根本,千万不要再用贴标签的方式,将人物“阶级化”、单一化,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文学。再如,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散文中的情趣、理趣,这些都较抽象,可以让学生按学生自己的体会,按自己擅长的形式加以改编,用语文实践活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徐建新《在不知不觉中练功夫》是总结)尤其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3%,主要方法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吸收传统文化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形成较为厚实的文学底蕴,让文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培养个性,培养人格的有力手段。
三、怎样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无疑,只有这种结构才有利于新教材的使用。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1.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2. 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3. 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4. 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结构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1.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 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4. 教材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主要从其它途径(例如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获取大量知识。
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它的主要理论基础。
由以上分析可见,两种教学结构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为了与前面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区别,我们把按照这种思想和目标实现的教学结构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其特点是:
1.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 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四、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大势。
信息技术与新教材教学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支撑。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
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
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囊括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类似于尺幅千里、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时空隧道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想象范畴的东西,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新的知识的构建。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样一来,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全面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资源的平台。我校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起步较早,1996年就形成了校园网,搬入新校区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媒体设备的配置,每个教室、每个教师都拥有一台电脑
,使我校教师都能参与资源建设,可以说我校资源建设参与者众,资源丰富,形成了系统,每位老师都能自觉的制作课件、音像资料,熟练的运用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语文教学资源:
一是交流,我们课题组和全国各大语文网站有着良好的共建关系。我们和三槐居、中学语文资源网、中学语文网中网本着“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原则,进行资源交换,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我校资源库。
二是原创,我校的资源建设主要靠原创。全方位、全立体的参与,我们的教案几乎全是原创,如王兆平校长的《沁园春•长沙》就体现了他的教学思考即诗歌教学应当采用“诵读——揭标——激疑——研究”的教学模式。
三是建立专门的媒体制作队伍。学校为之配备了“多媒体制作中心”,课题组有一支专门从事媒体制作的队伍,定期开会、交流、制作新的媒体制品,一些老师有自己的音像制品,现在我们拥有本套教材的全部课文录音和绝大部分课件、视频。
我们学校用于整合语文教学资源的平台有四个:
一、供校内语文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局域网——高中语文组(从1998备课组到2005备课组)。我校语文资料已经过8年的积累,共计拥有课件1600多个,音像资料600多个,教案2000多份。
二、用来贮存语文多媒体制品的局域网——语文音像资料,主要贮存音频、视频、图片和课件,作为永久贮存,一般语文教师没有权限修改。
三、教师的个人空间,主要是每位教师的电脑,有40G的空间,教育网上有200M的空间。
四、供我校师生之间、校与校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三人行中学语文网”。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的创始人和总斑竹是王兆平校长,技术主管是我校网络中心的单东明主任,课题的各位老师分别担任各个版块的版主。
这个网站分为首页和论坛两个部分,首页主要为本站的精华展示、理论探索、专题研究等内容。我们的课题《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可以在首页的“专题研究”中搜索到(首页有文章、图片、试题、音像等频道;有“特级教师王兆平论文选”、“高一语文备课中心”“高二语文备课中心”等专题)。
“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是一个资源性的论坛,它分为理论研究、高三语文、高二语文、高一语文、作文指导等版块,集中展示本校教师的教案、课件、音像制品和学生作文。我们的论坛建设特别重视师生的互动,学生可以在这个论坛上提问,教师也可以在论坛上回答,版主不光有老师,也有学生。学生版主主要集中在“星光灿烂”版块,这是我校《星光文学社》的专题,以发表本校同学的优秀作文为主。学生参与管理、参与建设
“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目前点击率比较高的是高考专题、高三试题,截止目前为止,本网已拥有江苏省10个省市的所有语文一模试题;“三人行中学语文网”每天在线平均3000人,每天点击有7000人次,在全国语文教育类网站中目前排名第86位。在全国语文界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三人行中学语文网”以高中内容为主,但也辐射了人教版、苏教版的内容,初中版块每天的点击率也很高,影响力也很大。
五、怎样延伸使用读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指归,“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改革的前两项是对以往语文知识教学系统的“资产重组”和“盘活再流通”,而第三项改革则是从无到有的崭新创造,是真正的“创世纪”。因此,后者对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想冲击和对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冲击,力度都将远远超过前者。可以这么说,这次以改革教材为契机的语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从深层次上看,取决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否转变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从操作层面来看,则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同时,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语文读本运用得好坏恰恰是测度一个教师是否已经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风向标——在语文教科书教学内容已经占满了法定教学时间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决不仅仅是工作态度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语文性质、语文教育性质、语文教学性质的问题。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的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编者将其阅读部分的选文分为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知识性的三部分,但无论哪一种选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都应注重其辐射功能,注重积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语文学习方法的举一反三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文读本》过程中掌握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因——延伸原则。这是落实《语文读本》编辑意图的一种途径,也是宣传语文学习重要性的一大举措;更是扶植和保护乃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们可以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利用做如下延伸。
五、怎样延伸使用读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指归,“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改革的前两项是对以往语文知识教学系统的“资产重组”和“盘活再流通”,而第三项改革则是从无到有的崭新创造,是真正的“创世纪”。因此,后者对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想冲击和对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冲击,力度都将远远超过前者。可以这么说,这次以改革教材为契机的语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从深层次上看,取决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否转变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从操作层面来看,则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同时,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语文读本运用得好坏恰恰是测度一个教师是否已经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风向标——在语文教科书教学内容已经占满了法定教学时间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决不仅仅是工作态度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语文性质、语文教育性质、语文教学性质的问题。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的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编者将其阅读部分的选文分为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知识性的三部分,但无论哪一种选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都应注重其辐射功能,注重积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语文学习方法的举一反三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文读本》过程中掌握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因——延伸原则。这是落实《语文读本》编辑意图的一种途径,也是宣传语文学习重要性的一大举措;更是扶植和保护乃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们可以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利用做如下延伸。
(一)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
“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课本)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语文读本》与课本都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编写者对《语文读本》和课本所规定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对教科书(课本),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做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它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读。但一些教师就此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语文读本》中所有的选文在其知识含量上,训练可行性上,甚至作品的艺术性乃至学习的趣味性上,都不如课本中的选文。学习语文的知识和经验也是由学习课本的过程单向地流向学习《语文读本》的过程。然而事实是,知识经验就如同细胞中的自由水,它的运动是没有方向的;又正如虹吸管中的水,哪里低就流向哪里,可以由此及彼,也可由彼及此。并且,《语文读本》中的选文也并不比课本中的选文差。谢冕的《永远的校园》与课本选文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是纪念北大、介绍北大的文章,并且两文的语文训练要点都是寻绎作者行文思路,但两文文体不同,作者身份不同,行文角度不同,行文思路隐显不同,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先侧重性地对谢冕的文章进行详解,那么学习《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效果将会更好。先秦诸子散文单元,在精讲课本中《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再精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孔子的为人和儒家学说的基本原理。《逍遥游》由于其超常规的难度阻遏了学生学习道家学派作品的兴趣,我们应该大胆选讲《庄子)中内容相对浅显又有较强趣味性的作品以做弥补,如《庖丁解牛》《秋水》等。
(二)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的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这既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内容需要进入课程,现代人的读写范围在扩大,必然涉及以前未遇到或较少遇到的概念和非文字材料(如图表、数字),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其他学科也有听说读写要求。”因此,语文学习领域应该更为广阔,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内。语文教师应该建立“生活语文”和“大语文”的观念,大胆开拓语文生存和发展以及学习空间,包括合作开发过去一直由其他课程单独占有的空间。《语文读本》中的选文,时文占了大约50%,而这50%的选文中又有30%左右的文章涉及中学阶段开设的各种学科的知识,有:数学、物理、生物、哲学、政治、信息(计算机)、化学、地理(含天文)、历史、外语等,几乎囊括了中学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为我们将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其他学科的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也为我们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其学科范围内教授《语文读本》中有关该学科的文章,绝不是利此即损彼,损此则利彼,而是一种“双赢贸易”;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锦上添花”。它至少可以分别解决双方教师一个问题:让语文教师回避了由于专业所限而产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了让学生信服的支撑其学科重要性的有利证据。教师率先揭除学科隔膜,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观——任何一门学科都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不可或缺的席位,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们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比如学好语文这一基础性的工具课,将大大有利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形成、表达和推广使用(任何学科的内容都需要语言文字符号这一载体)等等。《语文读本》编写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选文的自读提示中提醒“文章中一些陌生的科技术语,可以请教理科教师”。针对中学每学期各门学科的第一堂课基本上都是介绍学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科重要性的这一实际,我们可以将《语文读本》当中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怎么办》《骑车畅游紫禁城——虚拟技术漫谈》提供给计算机教师,将《数学与文化》《数学——撬起未来的杠杆》提供给数学教师,将《基因工程浅议》《奇妙的克隆》《海洋与生命》《奇妙的人体》等提供给生物教师,作为他们第一堂课的讲述内容,这将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做法还有一种特殊的“剩余价值”——协调各门学科的学习,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配合,融洽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加强语文学习和外语学习之间的联系。《语文读本》选了较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两门学科都是语言课,其中有许多共通之处,教师可以利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外文之间的表达差异,以及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寻找其间的细微差别,辨别其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赏析作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其较强的语感能力。比如在学生阅读《天真的预示》(布莱克)的梁宗岱汉译诗时,同时提供英文原版诗歌:To
see a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0f your hand//Andeternity in an
hour.不仅能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内涵,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原诗拥有而译诗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丧失掉的文化内蕴。对比诗歌Ah!Love,could
you and I with Him conspire//To graspthis sorry Scheme Of Things
emire//Would not weshatter it to bitsand then//Remould it nearer to
Desire.的翻译“要是天公换了卿和我/该把这糊涂世界一齐都打破/要再磨再炼再调和/好依着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造过”(胡适),“啊,爱哟!我与你如果能串通‘他’时/把这‘物汇规模’和盘攫取/怕你我不会把它捣成粉碎/我们从新又照着心愿抟拟”(郭沫若),“爱哟!你我若能和‘他’沟通好了/将这全体不幸的世界攫到/我们怕不要捣得他碎片纷纷/好依着你我的心愿再抟再造”(闻一多),“爱啊!假如你我能勾着运神谋反/一把抓住了这整个儿‘寒尘’的世界/我们还不趁机会把他完全捣烂/再来按我们的心愿,改造他一个痛快”(徐志摩),“爱呀!要是与命运能够串通/那残缺的宇宙把握在手中/我与你便能摔碎了/又抟起/抟成了如意的另一个穹隆”(朱湘),“啊!我爱!愿咱与命运商讨/抓住这万物的糟糕图稿/怎不把这世界捣成碎片/好按我们心愿重抟再造”(柏丽),“爱人哟!你我若能与他合谋/掀起这大千世界的可悲结构/我们岂不会把它砸个粉碎/再重新塑造得更接近心的要求”(飞白),“爱人哪!要是你我能同他协力/把握这全部事物的可悲设计/我们就不用先把它砸个粉碎/再把它塑造得比较称心如意”(黄杲妍),学生不仅能看到不同译者之间的才学性情差异,而且能充分领会到用词、用韵、停顿等对诗美产生的关键作用。
(三)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教师,学生自己的习作
以“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指导思想编写的新教材,尤其是《语文读本》,还给教师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个性、爱好兴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能将教师的“下水作文”和学生习作与读本中的相关篇目作对比阅读,往往出乎他的意料,激发他们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事实是学生对此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和浓厚的趣味。这种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客观效果:
1.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优秀习作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
2.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课外阅读的兴趣,写作尤其是改作的兴趣,评析作品的兴趣。
3.激活了学生本来处于“待机状态”下的语文潜能。
(四)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班会、团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
我国语文教材向来强调选文的育人功能。过去的教材曾有过“片面强调选文的政治性”“片面强调课文的思想教育功能”的缺点。新教材克服了这些缺点,但这并不否认对新教材选文的育人功能的挖掘。恰恰相反,新教材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选文的育人功效,比如从思想教育方面、艺术审美方面、文化熏陶方面。新教材为教师开展解决学生某方面思想问题的班会、团队活动提供了丰富和有效的材料。如徐訏《谈金钱》、王则柯《钱》可以用作轰击学生错误金钱观的弹药,汪国真的《友情是相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友谊观,食指的《相信未来》可以驱散学生心中迷茫的烟雾等等。至于读本中选录的哲理诗,其作用就更大了。“开展个性和特长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语文读本》是一座混生有色金属富矿,其中含有极其丰富的专题内容,比如中国古代散文史、中国古代诗歌史、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实用修辞、实用文写作、汉语语法等等。这些内容稍加提炼或者过滤就是很好的文学社、文学兴趣小组、读书报告会的讲座教材。教师可以利用它们举办文学沙龙、文学讲座,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文学鉴赏水平、文学写作水平。
(五)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
《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强调课内外的沟通”。《语文读本》本身就是课堂语文教学伸向课外的一根触角,是语文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大世界的一块有力跳板,因此它的学习,更应该注意向课外延伸的原则。《语文读本》的封面设计就含情脉脉地表达了这一“心愿”。设计者淡化作为主体背景的《清明上河图》,而凸显了读本编者要向广大师生推荐介绍的各种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家》《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中篇小说选刊》《散文》《博览群书》《世界华文文学》《译林》等等,就是要求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上述文学刊物。事实是,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读本》的封面将学生引入阅览室中的层次较高的优秀文学刊物的广阔天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语文读本》选文的出处向学生推荐优秀文学、学术刊物以及文学作品集。如许墨林《大佛的沉思》选自《钟山》,宋晓梦《访西安古城墙》选自《当代》,正之的《怎样读一篇文章》选自《语文学习》,教师可在学习介绍以上文章时顺便介绍推荐以上三种刊物;《雨的随想)选自《汪国真诗文集》,《老屋窗口》选自《文化苦旅》,我们在学习介绍以上文章时,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文章选自的两部文集——当然这种建议应该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研究成果
一、 成果综述
1.通过对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实体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机结合。
2.通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而《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的最好材料。(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遵循有序原则,其次应遵循直观原则。(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4).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训练重点;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
3.通过对怎样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教并重”教学结构。
4.通过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不仅是教学演示的工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媒体,而且,也应当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资源环境和构建新的知识的得力助手。
5.通过对怎样延伸使用读本问题的摸索,我们形成下列做法:(1).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使两者相得益彰。(2).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使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双赢。(3).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教师,学生自己的习作,激活师生本来处于“待机状态”下的语文潜能。(4).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班会、团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水平,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5).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语文海洋里游泳。
二、资料汇集
1.理论探讨系列资料:
王兆平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崔国平 《新教材文学阅读纵横谈》
杜金鸿 《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和复习应对措施》
程如荣 《谈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杜金鸿 《定准目标提升素养》
徐建新 《新世纪、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提纲)》
徐建新 《阅读教学的指挥棒该指向哪里》
2.课堂教学模式资料:
王兆平 《诵读•揭标•激疑•研究》
顾 权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几点做法》
王玉生 《口头交际——即兴讨论》
顾 权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韩丽萍 《“把课教活”方法举隅》
王玉生 《古诗鉴赏一得》
崔业慧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胥照方 《一个形式新巧而内容实在的教学设计》
徐建新 《在不知不觉中练功夫》
郑如芹 《演讲着教演讲词——董宗仁《我有一个梦想》课堂实况撷英》
3.学法指导研究资料:
王兆平 《高考话题作文提升品级的关键词》
杜金鸿 《谈谈新诗创作》
周鹤峰 《拥抱生活 感悟生活 创造生活》
胥照方 《高考语文新教材备考方略》
胥照方 《于细微处见精神》
马亚峰 《写出真情实感》
郑如芹 《作文过渡技巧的创新》
郑如芹 《故事新编的完形艺术》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网站
电子资料(见东中校园网dzfiles目录下相关资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遗憾和思考
1.这套新教材编得很好,现在虽然已经不用,但对其使用研究的路仍可延续到苏教版新教材的使用上去。
2.我们的研究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浅尝辄止。
3.我们的理性追求难免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4.我们提出了如何分配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之间教学权重的问题,也作了一定的努力,却没有能够如愿的探寻到一个科学的结果,还有待于我们今后的努力。
5.在写作教学上我们已经摸索到了很好的路数,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诸多原因,在报告中未能作专题小结,这也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