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而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了使学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得再动听,也毫无用处。我们要转变教学思想,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说“朗读就是理解”,这与我国古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脉相承,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这节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朗读外貌、朗读语言、朗读动作,精讲多读,学生读得精彩,体会得到位,让下面的听课老师一阵阵啧啧赞叹。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是我们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对朗读指导的思考
(一)指导学生读把课文读好,教师应读好书。教师的读不是读通、读熟课文,读懂教参就了事,应“力求使教材如出己口,如出己心”,也应有教师本人的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方老师在这节课里,她让学生深情朗读,学生在读中产悟出作品中老汉这一人物的光辉形象。同时方老师几次含义不同的范读,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把学生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朗读。可以想象,如果方老师课前没有句句的揣摩、字字的推敲,当时很可能就会冷场,哪会有精彩的多元化解读 。王少森老师的,妙语连珠,精彩不断,不仅仅是学生,也是上千名在座听课教师一种听觉上的享受,我想具有这种非凡的语言魅力,是老师在课前对文本细细的推敲的结果。对课文教师读得有多深,就能引领学生走得有多远;教师只有读好课文,在课堂上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二)《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怎样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方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方老师的朗读指导是建立在学生真正有所悟,有所感的基础之上的,方老师并没有教学生这句怎么读,那句怎么读,学生却读得有味,读得深刻,这是令我们深思的。我们课堂上那种这句读轻些,那个字读重点,貌似重视学生朗读的指导,脱离了学生对文句的思考、体验和感悟,实则是低效或无效。看看我们课堂上那些摇头晃脑的孩子们,他们读书,是否读到骨头里,读到灵魂里?如果朗读缺少了对文本的起码理解和感悟,即便是慷慨激昂,又能读出什么真情,又能悟出什么真义呢?他们掌握了朗读技巧,会重音,会停顿,你听着很动听,也许他们的心灵却依旧空无一物啊。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朗读也该是充满个性的行为。我们尊重学生的理解、感悟、体验多元化,那么朗读也要随之充满个性。